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袁氏世范》是南宋人袁采撰写的一部家规家训性质的著作,反映了宋人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四库馆臣誉为 《颜氏家训》之亚 。与《颜世家训》浓重的书卷气和学术特色相比,《袁氏世范》更多地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价值观从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化,从学术上向世俗方面转化,由重理论转为重视经验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指导。《袁氏世范》出版后,便受到时人的推崇,屡屡为人所引用。此后元明清各朝都有刊刻出版,并且影响波及海外。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便出版过《袁氏世范》,此后一再翻刻,并翻译成日语出版。《袁氏世范》一书的价值也得到海外宋元史领域学者的重视,如美国汉学家伊沛霞、墨子刻、包弼德等人都研究过《袁氏世范》,伊沛霞还将《袁氏世范》翻译成英文出版。《袁氏世范校注》以 中华
《诗经的世界》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 1910 2006)代表作。 《诗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论语》《孟子》中被视为经书,虽然过早地被视为经典对于古代歌谣的后世传承而言可谓幸事,但诗篇的解释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诠释所改变,失去了其古代歌谣的本来面貌。本书旨在揭示《诗经》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理解这种古代文学,还原古人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本书从山川、恋爱、社会与生活、贵族社会盛衰几个方面,引介分析众多《诗经》名篇,并与日本文学经典《万叶集》的类似作品比对研究。观点独特深刻,极具启发意义。
........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反思热潮于今再次勃兴。 本书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国学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诚为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之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而且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学,编者对书中晦涩难懂之处进行了注解,实为国学爱好者入门之书。
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教授在本书中以11个司空见惯的词语进行深度辨析,深入浅出的讲述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含义。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而他的切入方式是“由词通道”。“字”和“词”本是不同的概念,单个字曾经也可以作一个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词语的含义是不同的,它随着历史的 迭、人们的使用习惯等等的诸多因素,导致自身含义的变迁。这些词语的内涵以及词义变迁的情况,相当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本书另附冯天瑜先生关于文化史、师友漫谈录以及冯先生将全部家藏古代文物捐献给 的回忆录等文章,因此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代文化史家的治学方法和文人的精神风骨。
本书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的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 非遗广西 丛书的一个分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壮族天琴艺术的音乐特征、弹奏技法和演奏形式,相关音乐人、传承人对天琴艺术曲目和形制孜孜不倦的改造和创新,以及炫烂多彩的天琴舞台和传播影响,使读者感受到承载在天琴这一壮族独有的民族乐器上的文化精神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全书极具艺术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是具有专业科研能力和丰富田野经验的民族学学者,在对不同民族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当地民族有趣、鲜活、生动、多元的文化现象碰撞后产生的文化感受,在讲述趣味故事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书中讲述的故事围绕 田野 和 民族 ,包含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宗教、建筑、节庆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满了真情与感动、交流与隔阂、困惑与忧思。这些田野故事短小精悍、生动幽默、真实有趣,轻松的笔调中不乏对民族学专业深刻的学术思考。
——————————
北京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占地1.8平方千米,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 本书由香山管理处教授级高工高云昆撰写,主要分6个章节,从香山的地理、名胜、人文、历史、现代等方面系统介绍香山,配以200多张精美插图,与《故宫》《颐和园》等图书组套销售。
《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以七个少数民族音乐为代表,详尽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章概括性地讲述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分类和音乐特征;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讲述藏族、彝族、苗族、傣族、傈僳族、侗族、纳西族七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都非常丰富,有民间歌曲、器乐歌曲、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有的民族还有独具特色的宗教音乐,这些作品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格特点;第九章总结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兼容并包:中国传统信仰》主要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与崇拜、道教信仰、佛教信仰、民间秘密宗教以及民间巫术、占卜与星象术进行了专题介绍,并分门别类地介绍了相关宗教人物、故事以及系统论述了中国信仰文化,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概貌。
《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主要从汉代百戏、宋元南戏等分专题式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孕育、戏曲表演行当与程式、戏曲名词及剧目分类,另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的形成、表演流派、唱腔等以及其他地方戏曲和经典剧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本书为《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之一种,主要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各种不同建筑,如亭台楼阁、宫殿、园林、寺庙宫观、民居等的成因与特点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如万里长城、紫禁城、大雁塔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专题、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面貌。
《传道授业 中国传统教育/中国文化四季》主要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源流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并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学、书院等,并以专题式的叙述方式介绍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考核制度、教育家、教育思想等,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镌刻在时空中的印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围绕居住在云南边境线上的傣族、阿昌族、佤族、拉祜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分别从 沉淀着的古老符号 吟诵着的悠久史诗 存活着的*技艺 期待着的璀璨遗存 四个方面入手,对这些边境少数民族现存的、可见的、可触摸到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力求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为读者清楚阐释云南边境部,分少数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遗存,着墨于它们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流传范围以及制作工序等方面的内容.用明快的文字、轻松的笔调传达出直观的调查原貌,还原历史文化的本真,展示历史文化遗存之美,探寻历史文化遗存之蕴,思虑边境民族文化传承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