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电、鱼龙百虫, 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往往倏生倏灭,忽小忽大,诸神之间的关系、统属也变得极不稳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鉴于此,本书作者著名民俗专家栾保群梳理典籍,对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祇分门别类,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乱的民间众神各归本位。
家宴的背后凝结着生活观念与信仰的传承。《中国味道》从主食、猪肉、牛羊、家禽、鱼鲜和素食六个方面拼出一桌中国人的餐桌盛宴。全书聚焦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潜藏在我们味蕾深处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过往在中国人的 一顿饭 中汩汩而出。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总是引人无限遐想。本书将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运用诗文、史籍、笔记、小说等材料,从唐代的岁时节日、都市生活、各类妇女习俗、文人风貌、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唐代民俗。书中多角度再现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唐朝的时代氛围,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现了唐人多样的人生姿态。这部著作不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风情的长卷,也是一部探讨民族心理、情感与文化的力作。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 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 未完待续 。 二十四节气是 未完待续 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
《诸神的游戏 中国福州龙舟的传统与禁忌》一书首次对福州龙舟传统文化进行了搜集整理,在大量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的基础上,还原了福州龙舟独特的形制、工艺、花色、变迁,呈现了福州源远流长、深植民间的龙舟习俗和现状,揭示了福州地区的龙舟传统与民间信俗、境社、宗族等多领域文化的密切关系。该书融数百张珍贵照片、龙舟词典、手绘水系图、神明图像等于一体,极具收藏价值。 龙舟竞渡犹如神明的游戏,至今仍年复一年在福州的内河湖泊江海中上演,人们也将神灵信仰、谱系传续、境社礼法的执念投注其中,使其成为福州这座城市 一个关于 民间 的样本 。
中华风俗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千年,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书探寻了中国风俗文化的悠久历史,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包括岁时风俗、节日风俗、生活风俗、社会风俗、地域风俗和风物人情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中华风俗文化的全貌。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直观地领略到中华风俗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本书是 传统民艺 系列中的一本。作为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新春伊始,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 斯文传统 ,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批判。不可否认,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行为体系,观念是保守的,见之行动者大都具程序化、标准化与表演性、象征性。 本书以情景与情理的视点,搭建解读平台,按传统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丧礼分类,选六十二专题,分别讲述明清京师礼制运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以及对社会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讲述深入细致而不繁琐,议论入情入理跃然纸上。
阿德里亚诺 德 拉斯 科尔特斯(Adriano de las Cortes,1580 1629),西班牙耶稣会教士。1596年加入耶稣会,1604年经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到达菲律宾。1625年乘圣母指引号由马尼拉去往澳门,于广东沿海失事,包括他在内的船上人员被当地人擒获,成为囚徒。他在《中国纪行》一书中讲述了这一年半的囚徒生涯,该书成为十七世纪描写中国的西班牙语著作中文献价值较高的一部。科尔特斯的记述不仅仅局限于潮汕地区,他也在本书花费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广州市的一些情况。本书很好地还原了明末潮汕地区的民风民俗、社会状况以及风土地产,其作为历史、地理、民俗学以及海外汉学的文献价值极高。
《重庆掌故(典藏本)》,从巴地历史演进的广度和深度,全景图展现重庆直辖后的大重庆之前世今生,内容超丰富,可读性极强,涵盖 巴源流长、璀璨星空、巴山夜语、大案奇录、雾罩山水、巴风民俗、美食江湖、重庆言子、过客打望 共九卷。全书以讲故事、摆龙门阵的方式,述说重庆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神话传说、风云人物、民俗风物、俚语言子、美食特色、俊秀山川,等等。 《重庆掌故》精巧地将史实、传说、人物、美食、山水、言子等与故事糅合为一体,每个故事都娓娓动听且极具可读性,比如:很难用故事表达的川菜美食 回锅肉 、重庆言子 巴倒烫 等等极为生动有趣。此外,城市掌故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掌故引经据典、史实陈列的叙述方式,更为市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有模有样》一书以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月饼模、文字模、印鉴模、瑞兽杂宝模、花卉果蔬模、广西桂饼模等精美的饼模。不同年代的饼模千姿百态,图案丰富多彩,寓含着深远传统文化意义,同时,蕴含了人们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本书后,读者就会明白中国传统饼模是展示民间文化习俗和吉祥愿望的 生活木版画 ,一饼模配一饼,它将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历经百年仍韵味犹存,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延续着我们民俗文化的根脉。
本书是对手工艺在当代都市语境下的传承走向即其新变的考察和思考。本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特别重视手工艺对人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民众创造性地化用传统资源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学术观照和理论探索。这不仅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对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以魏晋隋唐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民族发展为中心,以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为依托,从政治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与西方的异同,揭示了导致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以及西方没能够形成像中国那样民族格局的内在原因,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而西方文明断裂式发展道路的认识。
本书收录《古观人法》《神相全编》《相法十六篇》 《鉴辨小言》 《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 等六部作品。其中《神相全编》卷帙宏富,广采诸家,内容详备,堪当中国古典相人术集大成之作品。此书明清时流传较广,《麻衣相法》《统会诸家相法》等皆据其剪裁而成。《古观人法》与《鉴辨小言》短小精悍、眉目清朗,为文人相法之代表作品。其中《鉴辨小言》又名《冰鉴》,在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相法十六篇》《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三书文辞简易,实操性强,为术士相法之代表作品。本书搜集诸多版本,对所选作品进行了精心点校,供相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来自大槐树 百家姓字辈考》 本套丛书是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文化的一套丛书。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也是验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重要依据。移民姓氏表明了一个家族系统和血脉关系,是了解移民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移民姓氏和移民文化的社会功能,从中认识到移民姓氏文化研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移民后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一把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金钥匙。 中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祖宗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
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隆盛堂皇的地位,题材广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文明。如果我们从民俗的视角观照之,就可发现信仰民俗不仅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影响甚或支撑画者创作的重要因素。发掘研究宋画中所蕴含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考索其对画者参综 六法 的影响,考索映射其中的世道人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对于中国艺术、文物、历史等研究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书则以《潇湘八景》、《骷髅幻戏图》、《辰星像》、《听琴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清明上河图》为个案,以分析揭橥其中所蕴藏所表现的中国人古老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为基本路径,对相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