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跨文化视阈中的中英诗歌歌曲创作》是作者穷三年左右时间所从事的一项创作实践,汉语主要以经典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对当时诗(词)人的作品进行添创(既前面是他们的作品,后面或前面或中间是作者的创作,并使之融为一体,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英语主要以欧美诗人的经典名作为主,在中间或后面进行再续创,即所谓添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部分英语歌曲和名人名言等进行了翻译。除了一部分作者不详之外(譬如著名英语诗歌中些许作者无法考证),其余则一一详细进行标注,力求严谨。具体如顾城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添创:阳光给了我阳光的心情,我用它照亮今后旅程。
肖书文著的《从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树(樱园沉思)(精)》从宏观出发,首先将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很享盛名的很好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作者
"本书之所以名为“东风与西风”,并不是觉得其中一篇以此命名的文章特别好,而主要是因为多数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我们都是学中国历史出身,后来又多少受过一些西方的教育;深感不仅西方对中国有许多误解,在我们已经尊西崇新一百多年的中国,国人对西方文化学术的了解仍可说仅及皮毛(包括《读书》在内的一些尚有地位的刊物,近年刊发的有些论及西学的文章,便时有“背塔说相轮”的情形)。更为不幸的是,同样由于百多年的尊西崇新,到我们的上一代人就已对中国传统甚感模糊,以后更是每下愈况,结果造成今日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拿西方文化作我们的“传统”、而我们的“国学”家“后学”家也依稀难辨的严重错位现象。r本世纪初胡适在欲为中国“再造文明”的同时也鼓吹“充分的世界化”,那
本书为《澳门理工学报》2011年第4期至2016年第3期“中西文化”专栏文章的汇集。内容涉及外国传教士、使臣在华活动,近代国外汉学,近代中国文化翻译、澳门本土文学等内容。本书为《澳门理工学报》2011年第4期至2016年第3期“中西文化”专栏文章的汇集。内容涉及外国传教士、使臣在华活动,近代国外汉学,近代中国文化翻译、澳门本土文学等内容。
詹向红、张成权编写的《中国文化在德国--从莱布尼茨时代到布莱希特时代》着重梳理了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过程,以期展现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思潮、文学思潮中的遭际,并努力从德国或者欧洲内部分析阐述德国人(主要是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