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德国联邦议会与 记忆文化 建构研究(1900-2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录了2019年11月针对二战结束即将迎来75周年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 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 国际专家论坛等课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国际关系、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 遗忘与记忆 战争与和平 反思与展望 等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深入探讨了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相关国家与德国关系发展和全球格局建构的影响,分析了德国以史为鉴,为防范重蹈历史覆辙而建构的多元化记忆文化的特点与成效,剖析了德国对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与强制劳工等赔偿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德国历史反思模
本书以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的发展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托,结合精美的图片,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并力求揭示其与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时代精神的关系。与一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本书更加着力于对历史文化情境和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从中国寺院茶的 茶寮 ,到日本茶道的 茶室 ;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 和、敬、清、寂 ;从浙江德清窑的黑釉钵和福建建阳窑的茶盏,到日本的 利休陶 、 织部陶 诸如此类的比较研究,使得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形象
本书剖析了希伯来语、澳大利亚Kaurna语,以及台湾客家话、天祝藏语文等四个中外语言保护个案。研究发现,中外语言保护和语言复兴的手段并不相同,*终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希伯来语复兴和天祝藏语文保护主要采用了政治手段,这两种语言保护的效果比较显著;澳大利亚Kaurna语复兴和台湾客家话保护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其效果不理想。通过比较这些个案,本书认为,语言保护至少应包括保护语言活力与保护语言认同两个方面,甚至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另外,语言保护并非在实践中推行 语言纯语主义 ,也不是维护 语言纯洁性 ;语言保护不能排斥语言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语言发展与变化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趋势,任何活的语言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异。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必定伴随语言借用,如果语言借用达到一定比例,就会造成语言转用。正因如此,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