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本书是作者在广东省顺德青田村进行乡村振兴实践的纪实。分别从乡村中的文化、文化中的乡村、乡村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乡村这两对互合互融的概念,讲述作者在青田亲身实践的以保存中国乡村原有文脉和艺脉为前提的,以独特的艺术的方式实现乡村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重生和振兴的经历和成果。作者的青田实践是以其先前大获好评的 许村模式 为基础,并作了更进-步的深入探索,形成了以"青田 为名的独特乡村振兴范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2020年10月对 青田范式 也作了深度的报道。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本书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及其利用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三篇共十章。第一篇为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及其档案概述,对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进行了总体分析。第二篇利用图书馆档案对国立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三篇利用图书馆档案,围绕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协会、图书馆职业化、阅读推广等领域的互动关系进行专题研究。 本书在系统普查、收集与整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史进行了再书写,为读者提供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利用指南,呈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与新进展。
系列出版项目,由所属研究机构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策划承办,计划持续开展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和专著出版,旨在建构阅读理论和阅读学科体系,为我国全民阅读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丛书期推出“名家系列”,聚焦我国全民阅读领域的专家学者,荣幸地邀请到王京生、朱永新、聂震宁三位作者,分别围绕“阅读与城市发展”“阅读与国民教育”“阅读与时代变革”主题编撰思想文集。三位作者高屋建瓴,著述颇丰,历年来关于全民阅读的观点和论述常见于报端,是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和领航者。 《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一书收入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次结集出版,记录了作者在大变革时代对全民阅读与国家民族命运的所思所想。在世界格局深刻演变、科学技术颠覆性创新的今天,阅读人口扩大,
本书从空间视域探讨创意人才集聚的演化机理及其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以及创意产业集聚的演化机理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通过科学而规范的实证分析,本书试图打开创意集聚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这一理论“黑箱”,为丰富创意经济理论提供一个省域层面与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范例,并为中国经济增长实现由资本广化向资本深化转变、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可供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另可为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实务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依据现代传播新动态,因应传播研究新要求,顺应数字中国新发展,本书采取概括、描述、理论分析、实证探讨等方法,对新兴传播学进行层次化、系统化和体系化研究,采用了全新的编写结构框架。本书共分为引论、概述、网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
本书以“教化”为名,并非无视文化产业的其他效益(比如文以赏鉴、文以娱乐、文以致富等),而是为了聚焦主题、突出重点。作者广泛使用各类学术成果,结合当代文化实践,追求较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致力系统阐释的同时刻意呈现中外论述的丰富资料,意在为高等院校文化管理类专业师生,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及 广大的关心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较为清晰的知识地图。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以及
内容提要 职业手册是人们在职场旅途的行进指南。这是一部图书馆员职业手册,内容包括图书与图书馆、图书史与图书馆史、图书馆员、图书馆资源、文献信息组织与揭示、读者服务、技术应用、图书馆学教育与研究、趣味知识、相关法规内容摘选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学术性与趣味性兼顾。这本手册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图书馆业务实践紧密连接,不仅为初入行的新成员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阶梯,同时也为有经验的图书馆员提供业务精进的工具,随时可以用来翻检、参考。
“水书”“水书习俗”是 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及 非遗名称,是水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解读水族深层文化的钥匙。书稿从水书习俗、祭祀祝词、民间歌谣、故事的丰富信息去解读水族的文化历史,诠释水族的演变发展历程,将水族珍贵的祝词、歌谣进行 音标注音,汉语直译、意译,结合学术成果及趣味性的文化事象、故事,并吸收 的研究成果精髓,通俗地诠释水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