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覆盖了澳大利亚被殖民前的三百年到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多方面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早期来澳的华人在淘金热下的艰辛生活状态; 影响澳大利亚发展的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些有趣的人物,如1865年被送上绞刑架的新南威尔士丛林游侠波山姆;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哀悼他; 对当今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澳大利亚华人华裔的采访与透视; 全书包含数百个有趣的中澳文化小知识,涉及历史、经济、植物、动物、饮食、教育、体育、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读者走进中澳文化的前世今生,了解华夏文明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带来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魏达志等著的《深港共建优选性文化创意中心研究》共分八章,深入探讨了深港共建优选性文化创意中心的意义和条件、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策略思路、阶段安排和发展探索、相关对策和保障措施等,论述充分,观点明确,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及人员参考。
本书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事业、文化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传播与影响力等方面,对2020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描述和客观分析,构建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2020年中国文化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2021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了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旨在增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时尚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是人们创造美、传播美、欣赏美的过程。传播作为文化很早、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文化的积累、传承、发扬、互融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时尚传播在文化与商业两大体系运行并发挥作用,其学科建设事关国家文化战略和时尚产业发展。《时尚传播学》通过对时尚传播所涉及的多个角度,如传播学理论、商业属性、视觉传播、广告和媒介利用等进行探讨,旨在对时尚传播学作全面的梳理,以此明晰该学科的本源、学科框架和研究范围,以及各相关学科的交叉性与连接性,拓展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为推动时尚传播学科建设和产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尝试。
本书是作者聚焦于创新教学心路历程的教育专著,也是扎根于本土的翻转教学实践之作。作者从自小的学习经验出发,深度剖析传统课堂“不准讲话”与制式评量所带来的教育沉疴,娓娓道来“学思达”教学的成形脉络与发展历程;并以近二十年的教学反省与实践经验,清楚勾勒学思达教学的概念、原则与关键:如何通过《青春第二课》进行阅读写作与生命反思?如何制作适用于学思达课堂的讲义?如何运用“缩写法”撰写好文?如何帮学生分组……这一教学新思路的概念与做法兼具,系统性地阐述了培养孩子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为主线,详细回顾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过程、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入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综合分析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概括提炼出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 本书注重纵横结合、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新时代的视角全面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全貌。
本书是一本文集,作者是风景园林的教师、研究者和设计师,也是《风景园林》杂志的主编,《风景园林》是行业内很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作为这本杂志的主编,作者要为每一期杂志写刊首语,本书中的多数文章就选自和改写于《风景园林》杂志的刊首语。另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专业媒体采访的整理,还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作者有感而发写出的一些文字。
由文化而文化产业进而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迭代,伴随着技术路径的变化,更伴随着人类精神上对现状的不适症的产生。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是发生在人们普遍在物质需求上获得基本的满足、进而追求精神满足之后。本书分为五章,章 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与繁荣、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创意、第三章t 传统经典文化的多样化表达、第四章 从枕边故事到迪士尼乐园、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地区发展。与本书相配合的慕课课程,已在福州大学校内开了两年,将于2019年11月上线中国大学慕课网。
201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40周年,这一阶段也是古代文论研究的黄金时期,文学理论界在此阶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代文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20世纪90年代“失语症”提出以来,这一议题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形成了文学领域的学术热潮。时至今日,“失语症”所描述的现象依旧存在,“古代文论阐释”与“当代文论建设”的研究仍然处于动态进行中。为此,《中外文化与文论(43)》将以“古代文论的失语与当代发展”为主题,对“失语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致力于呈现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之下,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实践,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学理反思。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分别从文化生产、应用、文化消费以及社会发展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入手,探讨了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催化的动态关联。这一局面的形成,则是高新科技、文化企业与政策法规竞合与博弈的结果。通过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基础、路径、形态与结果的梳理与研究,该书将回应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二者关系的理论命题,也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与审慎反思。
学术作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正是一代代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己任,不断刻苦钻研、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结果。诸多关于“科技史”的著作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石,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特别是这种特殊的累积效应使得科学知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类自身的聪明才智。这是一代代献身于学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无上荣光!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