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本书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作者是我国全民阅读的倡导者、领读人,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阅读论坛、读书会和大中小学读书报告会上发表演讲,获得热烈反响。本书即为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书中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阅读目前抢先发售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本书作者为国家全民阅读的首倡者,近年来将很多调研与思考写了下来,极富哲理与启发性。全书阅读史写起,之后的阅读发展、为何读书、阅读的方法与目的,以及给出了阅读的书目,全书共七章,一步步来解析阅读的力量与对个人、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全稿有哲理有思考有故事,可读性极强,也极富启发性。所以,《阅读力》这部书,主要立足于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传播案例库》(以下简称《案例库》)精选近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和国际传播特色鲜明的20多个典型案例,融入纪录片发展的 产业观 ,树立纪录片生产传播的 全链条 思维,以全案研究的方式建立案例库。超越文本,将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国际传播进行过程化还原,细分为创作背景、作品简介、制片方式与制片流程、创作特点、国际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等环节。借助主创深访、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大数据画像等方法,多维度、多层次观照和拆解案例,旨在通过 解剖一只麻雀 ,解析一种模式,解决一类问题,为通过以纪录片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可以借鉴的案例、经验和创作传播路径参考。
“银幕里的中国”,是内政外交等宏阔视野下的中国,也是碗里的一片肉、记忆里的一首歌、藏羚羊的一次迁徙,还有大山里的孩子、湄公河上的一次拯救…… 从1978到2018,每年一部电影好似时光机,带我们去回溯40年来银幕内外那些难忘的瞬间。光影与回忆交织的,是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一朵朵奔腾着的小小浪花心中的中国。
本书以2013~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为对象,构建了基于国家统计数据的文化经济空间地图,分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台湾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展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带状”发展,探究了粤港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政策及存在问题,并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大事记进行综述和梳理。
全书包括总报告、政策篇、行业篇、专题篇四个部分。本书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产业核心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及国际比较、我国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指数构建及测评、北京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北京文化产业统计与结构优化、北京文化产业安全评价,将出版传媒研究融入文化产业研究,关注理论和实践前沿进展,强调研究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条主线,从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入手,认真分析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治理特征及其功能,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网络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网络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效能的基本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提
本书是作者聚焦于创新教学心路历程的教育专著,也是扎根于本土的翻转教学实践之作。作者从自小的学习经验出发,深度剖析传统课堂“不准讲话”与制式评量所带来的教育沉疴,娓娓道来“学思达”教学的成形脉络与发展历程;并以近二十年的教学反省与实践经验,清楚勾勒学思达教学的概念、原则与关键:如何通过《青春第二课》进行阅读写作与生命反思?如何制作适用于学思达课堂的讲义?如何运用“缩写法”撰写好文?如何帮学生分组……这一教学新思路的概念与做法兼具,系统性地阐述了培养孩子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纵观全书,有特色:一,高水平。《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收录的15篇文稿中,有4篇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或亚太地区委员会的专家、4篇来自世界记忆学术中心的专家。这些文稿不仅对世界记忆项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而且为今后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第二,宽领域。除了国际专家的学术成果,《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还收录了一线档案工作者、丝绸领域专家、高等院校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的发言文稿及学术论文。多元化的主体构成为《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提供了多层次的探讨视角,带领读者从多个领域思考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第三,多角度。《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选取世界记忆项目、世界记忆学术中心、丝绸档案和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记忆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南京大学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唐仲英基金会、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塑”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本书将很好论文汇总出版,特别关注到中华很好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了如何有效发挥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作用。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