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强大来自其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及文化力等诸多要素,但归根到底源于文化力,其中,传播力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此立论,从文化强国入手,阐述文化强国的内涵与要素,梳理文化强国的历史嬗变以及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根据世界文化发展特征与态势,提出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化策略。本书阐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与贡献,提出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向世界传达中国故事与声音,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欣赏中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贡献新的力量。 本书适合中国文化爱好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新世纪、新治理,自己讲、讲自己,尚和合、求实践,新儒学、新人格。*部分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中国的世纪、人类的新世纪,为世界奉上中国的方案。第二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魄、神韵的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以及自己讲、讲自己的中国理论思维话语体系,包括和实力的意蕴和建构、和实力与一带一路等。第三部分为尚和合的民族精神、时代价值,以及和合学的思维特性、文化内涵与实践。第四部分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有世界视野、人类意识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人才。
本书为刘东先生对中西文化进行长期比较思考的结晶。书名 长问西东 从清华校歌 无问西东 中来。作者深入究诘 无问西东 下的西方话语隐喻,示例性地扫描了历史哲学、国际汉学、比较文学、美学、地域文化、大学研究、文化批评等领域,而又旁及边疆史学、人类学与艺术社会学,显示了宽广的关切领域和深沉的问题意识。在如此发散的思绪中,却又紧扣思想的主线,即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边界。作者认为,只有紧紧扣住这条边界线,才能展示近百年来*为激烈的冲突;并且,在如此震荡的界面上,可能正孕育着未来文明的增长点。全书行文流畅、论说精彩,推理细密繁复、结论斩截自信,显示了作者恢廓的学术抱负和深刻的现实关怀。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日语学习者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在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人的交际习惯及交际心理、分析文化背景对于交际过程的影响。
回顾历史,绵延丝路而行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金属、纸张等都属于物质商品,而从深层次上传播的是背后的手工制作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丝路沿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传播着,成为东西方交流直接的载体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本书基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及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状况,对丝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重塑。 本书适合对活态存续于新疆的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以非洲人为拍摄对象,讲述非洲人在中国的经商、公益、婚姻、教育、美食、艺术活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