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两国间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这一机制同两国的政治安全对话、经贸合作对话共同构成了统筹和推动中印尼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项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为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较,采用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原理,重点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沙中比较,展现沙特民众心中的文化中国。本书有12章。第1章介绍了调查的评估体系、数据搜集过程和样本基本分布、将在以后各章进行的人群分析和相关分析。第2-11章,依照中华文化影响力评估体系的二级指标(文化符号、文化产品、价值观、思维方式、中国人、文化团体/企业、大众传媒、经济、文化形象、国家形象)次序,对各指标中的诸因素在沙特受访者中的影响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研究,每章内容大致为:在 问卷设计 部分,介绍了要调查相应二级指标各因素的原因;在 数据分析 部分,通过频率
本书是2019年在广东中山市举办的 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收入国内外与会学者论文43篇,内容聚焦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海-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生态、海洋贸易、海洋网络、海上人群、航海生活、滨海社会、海洋信仰等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对当下海洋史学研究理念、学科框架、学术范式、学术体系,以及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多语种、多形态新史料运用,也有诸多探索与思考,与 一带一路 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 中东欧国家的中国文化研究 。在 一带一路 倡议持续深入和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持续升温,研究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意义逐渐凸显。通过梳理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历程和特点发现,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和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形式多样、亮点纷呈,整体呈现中方主动传播、中东欧国家积极推进,兼具中外汇聚合力、官方多部门联合、民间广泛参与的特点,在汉语教育、文学译介、学术研究、双边对话等多维度取得显著成效,硕果累累。此外,中医药、武术等国粹也走进中东欧文明的 百花园 ,贡献中国智慧、传递中国理念。通过梳理研究也发现,由于汉学在中东欧各个国家的起步时间不一,中东欧部分国家尚未创建专门的学术期刊或
..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50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 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
本书收录了江苏47所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优秀案例,为读者呈现了近年来江苏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生动实践。既包括主题性项目式案例,又吸纳综合性系列化案例;既有主创团队提供的案例背景、主要做法、创新之处、主要成效、案例启示,又有专家分享的精准评析和推广建议。内容涉及红色经典、通识教育、职业素养、信息素养、推广创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对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高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营造书香校园、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供了江苏经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劳费尔将中国及亚洲诸国的博物学研究与古代中亚、内亚语言文字研究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的代表作。作者尽可能运用汉语、日语、古今伊朗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西方古典学的材料,通过对植物及物产进行考证,阐述了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此外还包括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萨珊王朝的官制以及对伊朗记录的与中国有关事物及其名称的考证。
本书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研究和实践成果,分析了外非遗展陈现状、非物质文化展示和物质载体展示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本体构成和项目的类别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和边界进行了界定和划分,对非遗展示项目进行科学分类。书中论述了非遗本体的活态性与非遗展陈的活态转译,梳理出活态展陈的生命原则、过程原则、动态原则。从展示项目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价值传播转换的角度出发,对非遗各门类的展陈内容进行筛选,进而进行编排、组织和阐释,并根据展陈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应的活态展陈方式。
《应急救援个体防护装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教材》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教材》丛书之一,首先概述了应急救援个体防护装备基本知识,然后分类别介绍了头部、眼面部、听力、呼吸器官、躯干、手部、足部、皮肤等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常识,另外介绍了防坠落装备和水上救生装备的选择和使用。《应急救援个体防护装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教材》内容全面,切合实际,浅显易懂,可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教材。
本书是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丛书(共6册)之一。本册主要讲述了历目前福建与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往来。全书共五章,图片约50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