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 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 旅行者 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本书超越了妥协和团结的官方叙事,邀请读者见证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对抗和抵制,它们一同形塑了非遗保护的公约和概念。
《丝路家书》是一部填补出版空白,送给亿万小读者的新时代礼物。全书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当代人的体温,走访丝路中国境内27处世界遗产点,用细腻的感受和清新的文笔,再现了久远的丝路文明及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北京地区传统民间传说之一,它植根于民间,方言特点突出,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传奇色彩,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尚明, 八达岭长城传说 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民间研究会会员。十八岁开始搜集整理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师从孟广臣等前辈,系统掌握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池尚明从事八达岭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三十余年,搜集整理了200多篇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在《民间文学》等杂志发表,被多部民间故事集选用。池尚明搜集长城传说,注重实地走访和原始材料,搜集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整理故事严谨、规范,较好地保留了故事传说的原貌。1983年,为完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北京卷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行的三项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构建了一个识别和保护人类遗产的铁三角。公约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通用标准、规范和工具,而各缔约国需要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为特别重要的非遗项目建立自己的识别和保护机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识别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活态属性,使得非遗的记录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本书是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作品精选,其中部分已发表或获奖。作品从平常的生活中撷取题材,写凡人小事、心路历程、游记见闻,兼及花鸟草木、瓜果食物。作者取材广阔,善于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笔触细腻,娓娓道来,朴素无华的语言内蕴穿透人心的力量,疏朗平淡的叙述归落繁华落尽的真淳。在徐缓有致的弦乐清音中,作者以一颗始终玲珑剔透的清美之心静察万物,关注生命,珍重人生,读者在阅读品赏的过程中,与作者同感共息其悠悠往事、点滴波澜,以及跌跌撞撞百转千回之后的自我审视与内心成长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本书是一部全面综合记述 非遗项目丫髻山庙会的著作。是系统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丫髻山庙会”的图文书。本书介绍了丫髻山古建人文历史、丫髻山庙会的发展历程、丫髻山庙会主要香会特点、丫髻山相关典籍诗文、丫髻山刻碑碑文,并对丫髻山庙会的传承现状针砭时弊,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书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学术著作。在广泛调研非遗融入文创产业发展现状、案例的基础上,从非遗自身的保护与传承、文创开发中非遗的境遇、新兴技术给非遗文创开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化传播等角度考察当下关于非遗的文创开发,探索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力求对当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非遗文创开发等工作有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实践发展的指导用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的今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很好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本书由有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靠前靠前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多方面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有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