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三林中学与华师大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起,先介绍各国各样各种文化的非遗,然后解读中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结合地区特色,介绍三林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制作技巧。 全书分三个部分,*部分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视,第二部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说,第三部分是学校所在地三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中国文化集萃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语译介(巴蜀卷)》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出属于巴蜀地区的103项非遗名录,遵照名录的分类分为以下十类:传统技艺、民间美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从历史起源到独特之处,从传统传承到发展现状,本书对每一项名录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并以中文、英文、日语三种语言对照的方式,把巴蜀大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了世界广大读者的面前。本书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呼吁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这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起着积极的作用。
海派家具,俗称上海老家具。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包括泊来上海的西洋家具,20到30年代上海生产的摩登家具,30到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风格的家具,不包括苏做中式老家具。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说: 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 。同样进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时也不乏创新。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上海老家具的发展变迁。
本书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学术著作。在广泛调研非遗融入文创产业发展现状、案例的基础上,从非遗自身的保护与传承、文创开发中非遗的境遇、新兴技术给非遗文创开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化视野下的文化传播等角度考察当下关于非遗的文创开发,探索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力求对当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非遗文创开发等工作有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实践发展的指导用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的今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本书总结了2015年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新语境、新特点、新问题,并试图提出非遗保护的新对策,其中各分题报告针对非遗各门类保护现状,提出问题阐发思考;年度热点选取非遗法律保护、非政府组织与非遗国际合作、 社区 在非遗语境中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并首次囊括澳门非遗保护,解读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
本书立足江西省 十三五 规划新起点,全面梳理了过去十来年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保护成就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建议。同时,结合当前 一带一路 、 工匠精神 和 乡愁 记忆等时代热点,对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兴国山歌、南丰傩舞等具有江西特点和亮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与传播赣鄱文化。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的 传说群 。由于这些传说产生和流传于我国北部的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其内容构成的丰富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该传说群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文化特色。本书收录了流传于八达岭长城沿线的各种传说,包括地方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和史事传说、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道佛仙人传说和民间风俗传说等。在篇目设计上所注重的不是传说故事本体,而是意图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多方面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试图为中国长城传说做理论上的探索,为建立和丰富中国长城文化体系做出有益的尝试。
白如雪、黑如墨、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坚如铁。 以白地黑花之成功,剔花技术之精湛,绞胎工艺之娴熟,仿定酱釉之逼真,宋代三彩之精致,金代加彩之美艳,元代雕塑之精绝为诸窑之冠。可谓古陶瓷艺术瑰宝,是中国古陶瓷文化的一枝盛开的奇葩。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和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原副秘书长赵青云,这样评介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
福建非遗系列丛书由赵麟斌主编,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丰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展现更大的民族文化魅力。
王纯信先生一生从事长白山绘画及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研究及教育传承工作。80年代当打开国门大家开始吸收西方文化的时候,王纯信先生便认识到本土文化面临的危机和保护的意义。虽然生活在北国边陲小城,却以一个艺术家的敏锐视角认识到长白山地域文化的价值,也从此开始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调查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长白山绘画界的领军人物,时任通化美术家协会主席的他带领年轻人走出大山,拜访名家、踏寻文化古迹,开班,创造了通化美术事业的辉煌。本文收录了作者三十年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中经历的珍闻轶事。
《祁门红茶》一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祁门红茶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祁红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又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本书以贵州省盘州市 非遗 传承人作为 记忆 群体,记的是个人传承某项 非遗 的生涯和经历,记的是个人所见所闻所亲历及个人的感思,记的是对某项 非遗 传承的复杂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新建议,本书分为民间技艺 民间文学 传统舞蹈 民族音乐 民俗 等篇。汇集了盘州市 非遗 方方面面传承人口述的珍贵史料。其目的就是保存记忆,研究记忆,以口述史方式展现 非遗 传承的 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 。
中国,作为亚洲的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种类,不是一个本土化的范畴,特别是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源于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率先对本国的国粹、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大力保护并进行了有益探索,随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20世纪末,但从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福建非遗系列丛书由赵麟斌主编,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丰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展现更大的民族文化魅力。
全书40万字,配有200 多幅图片,介绍了悠久的大运河历史和璀璨的大运河文化,既总结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又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践的探索,从而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文化】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工程技术的文化价值、社会区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阐释大运河文化,从而提炼出大运河文化需要传承的内容。 【传承】确定的保护对象,细化的保护规划,具体的保护工作,是传承大运河文化的载体也是过程。 【创新】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新时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探讨新时代大运河的创新路径。
本书是研究和介绍海派旗袍的专著,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中的一册。共包含五个章节:历史溯源;丽人衣事;罗衣谁裁;云想衣裳;华丽回归。描述了海派旗袍从清末民初到如今的兴衰与发展。本书稿是在研究学者、上海市非遗协会所收集的大量史料基础上成稿的。历史溯源部分使用了许多珍贵的20世纪初期的图像资料,包括月份牌、影视照片等。在旗袍制作技艺的讲述中,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充分展现,如 镶、嵌、滚、宕、秀、绘、盘、钉、贴九字口诀 的详细介绍,以及一件成衣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安徽绿茶》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中的一本,全书主要从安徽绿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脉络、现代传承等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安徽绿茶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安徽绿茶需经过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初烘、回潮、足烘(以安徽毛峰为例)等步骤,制作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象牙雕刻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北京牙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明代以来尤为盛行。北京牙雕以仕女、人物、花卉等见长,发挥了象牙细腻的质感,使人物造形栩栩如生。2006年5月20日,象牙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春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本书为李春珂在传承象牙雕刻这项技艺中的五十多年里的经历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