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 陈存仁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 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 小伙计、巡捕、妓女、 白相人 、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
作者以闻名中外的 三元里 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绅士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 历史式读法 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 文学式读法 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 表 和 书 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梁启超怎样走出乡村,奋斗成材的?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中是怎样逃生的? ★梁启超平时是怎样读书、怎样做学问的? ★梁启超到底因何去世? ★ 梁启超九个 子女 都是做什么的?他们 有什么 非凡 曲折的经历 ?梁家 何以 出了 三个院士? ★ 梁启超 是 怎样对九位子女因材施教的 ? ★梁启超在生活中与孩子们是怎样交流、 沟通 的 ?他给 孩子们 的书信有什么精彩内容 ? 对我们今天有所启迪? ★梁思成与 林徽因 是 怎样走到一起的? ★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梁思礼等人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著名的北京大学 和燕京大学到底什么关系?燕 大 是不是北大? 作为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了梁启超及其儿女们的非凡经历,更为广大读者指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 莲生/莲化 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十三刺史部为切入点,以地缘视角剖析地理如何影响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为我们揭示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地理因素。 该书配有彩色地图集,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三国时代中国的地形地貌,从而加深其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 温骏轩特有的枝蔓型叙事和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讲述地缘与历史的关系。
本书中,作者打破政治伦理框架下的 好人 坏人 之分野,将一张张忠奸分明的历史脸谱还原成一个个具有多面向的人;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品评,反思了 泛德论 、 忠 的观念的嬗变,以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 爱以天下为狗任 的传统。作者识见敏锐,文字洗练,通过对人性、政治、文化的多层面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人,以及历史的另一维度。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
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描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文地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为线索,梳理香港地区的各类风物,尤其关注店铺招牌、独特街景、交通特色和自然保育等方面,涵盖文化融合、传统民俗和赛博朋克等主题。本书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历史的交流互通。不仅可作为香港文化研究的资料,还可以作为深度旅行和风物掌故等的参考读物。
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 千年枣 ?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 罗新的旅途总是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 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 食材 烹饪 器具 礼仪 艺术 人物 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 怀旧项目 ,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本书所呈现了隋唐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女性的命运浮沉,同时也勾勒了她们所生活的隋唐时期的社会图景。她们中有女皇,有女将军,有女才子,有女商人,她们自信昂扬,性格洒脱,快意恩仇,同时不失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即便存在历史争议,也展现出隋唐女性特有的那种 张扬 气度。没有她们,唐朝就不会是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本书为她们发声,让她们从男性视角的史学剪裁中 独立 出来,抽丝剥茧,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其喜怒哀乐和风姿才情,不将她们作为男权附庸,而是力争以新的视角描述作为独立个体的 她们 ,是一本属于隋唐女性自己的往事记录。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的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一壶天地》由《新纂香谱》《格古要论》《园冶》和《长物志》四种组成。 香之为用自上古,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香草香料取之用之,歌之咏之。陈敬所撰《新纂香谱》,翔实记载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集香料文献之大成。 曹昭所撰《格古要论》,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开山之作。它概述文物,对名玩之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点均有议论,为文物鉴赏家所推重。 《园冶》与《长物志》被誉为古代造园之双璧。计成所撰《园冶》,全面系统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在选址、规划与叠山理水中体现古代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文震亨所撰《长物志》,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文玩清赏,呈现了晚明文
本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精心编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二十余家单位收藏的100封革命英烈家书、遗书而成。图书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时间跨度从1921年至2018年。家书作者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牺牲的英烈,他们有的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献出了生命,有的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先进模范;既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亦有普通的共产党员。
《明代妇女生活》是一部厚重的讲述明代妇女生活的专著,主要内容为:明代人的女性观、明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礼俗与妇女生活、明代妇女的教育、明代妇女的服饰、明代妇女的社会活动、明代妇女的才艺及其成就、明代女性的 活力 及 多样性 八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作者通过对明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考察,阐明了明代妇女在传统礼教闭锁世界中形成的妇女群体人格;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人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受这种社会思想风气的影响,晚明妇女生活也更具有活力与多样性。
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也是一次人性和权力的激烈交锋。 是穷兵黩武的暴君,还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刘彻7岁成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他北伐匈奴,南平两越,东征朝鲜,极大地扩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在文化上,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民族和文化的统一。同时,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然而,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晚年,他追求长生不老,与太子刘据的关系紧张,最终导致了刘据自杀的悲剧。 飘雪楼主以《史记》为蓝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的历史人物讲得百转千回,从后宫争夺战到 虽远必诛 的征程,从晚年痴迷于求仙问道,到惊心动魄的夺嫡巫蛊之祸;从激烈的权力角逐,到深刻的人性博弈,鲜活、生动、全方位地展现了汉武帝的传奇一生。
本书是一本从五谷演变发展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黍、稷(小米)、粟、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番薯、土豆、高粱等主粮的演变过程,体现五谷地位的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更替、文化融合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王朝均奉行以农为本的策略,深厚的土地上生产的五谷杂粮,既孕育了中华文明之光,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又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所需的热量,更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这对今天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 解放神学家珍妮特 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 福蒂尔 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人们进行反抗?四个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本书旨在就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记忆问题展开多角度论述,以体现理解文化记忆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法。
这是一本关于 书 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 历史的微声 ,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作者读书评论的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 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 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书部分 读书就是自我塑造 和后一部分 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
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 现代中国 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 现代 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 现代 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 古今之变 ,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抵达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
王立群教授的这部读史札记集,汇集了其在准备和制作 百家讲坛 栏目中的《史记》和宋史系列讲座时的心得体会。全书五大篇章,以锐利笔触剖析政治家的道德底线,展现历史人物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探讨命运与个人选择的交织,阐述对权力运作和政治智慧的理解,并通过对历史的 当代性 分析,揭示历史记录与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不仅剖析了百余位历史人物,更深入挖掘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如陈恢、三老董公等,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不仅是一部国民历史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道德、政治与智慧的沉思录。作者引导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洞察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探讨历史的规律与价值,值得细细品读、引为镜鉴。
本书是对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文化研究经典、普利策奖获奖之作《美国的反智主义》的续写,从霍夫施塔特搁笔的70年代写到2018年。 《反智时代》以美国历史为线索,以美国文化为视点,通过近半个世纪政治、媒体、教育、娱乐、公共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思美国生活中文化的衰落,以及伪科学、垃圾文化、垃圾思想、娱乐至上的盛行,向美国人发出警告:若任其发展,反智与非理性只会使美国越来越愚蠢,人们将知道的越来越少。未来的美国只能变成精神荒原。作者雅各比更多是从大众文化角度来剖析反智主义及反智盛行的时代,她对美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美国可能会走向精神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