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原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 丛书第六辑。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 本书的重要贡献,缘于作者根据《史记》《汉书》中相对稀少、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籍贯、爵位、职官、任期等基础信息,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作者认为汉初的 军功受益阶层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订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涌现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使之成为定本。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 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经由本书,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汉武帝,看到不同的汉武帝时代。喜欢英雄叙事的,看到了青年英豪;沉湎悲情主义的,看到了落拓老将;抱持大国情怀的,看到了煌煌盛世;惯于悲天悯人的,看到了无名苍生。
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史料已经散佚,许多史实已无从考证。但在《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李开元教授基于田野调查、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侦察你所好奇的有关秦始皇的一切。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对秦始皇及其周围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场、政治活动和秦代宫廷政治网络做了全面的勾勒,从而使得如谜的秦朝历史,有趣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细读秦亡汉兴》一书作者以全景视角结合关键人物,完整复原了从秦始皇晚年到群雄起义推翻大秦,再到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那个风云时代。作者的叙述既有精彩的宏观叙事,也有独到的细致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文笔,为读者详尽道出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启示。
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其年轻的儿子刘盈即位,但实权几乎都在刘盈的母亲吕太后手中。惠帝在即位第七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刘恭和刘弘先后成为皇帝,因两位少帝年幼,吕太后实行 临朝称制 。从《史记》《汉书》的记载开始,在很多史书和相关研究中,吕太后都是与功臣集团和刘氏一族对立,充满忌妒心和野心的形象。 汉初著名的 诸吕之乱 向来被认为是吕氏一族为了夺取刘氏的天下而欲作 乱 ,但在付诸行动之前被大臣和诸侯王察觉,吕氏全族被杀。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与该事件相关的史料记载,会发现很多与这种定论矛盾的情况。作者爬梳史料,试图解答吕太后为什么能掌权15年,她施行了怎样的统治,与其统治密切相关的这一重要事件 诸吕之乱 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等问题,并阐明了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本书的主角是初平三年(192年)之前的曹操和董卓,主题是 篡权者的真面目 ,讲的是曹操和董卓这两个将天子、朝廷玩弄于股掌间的汉末权臣,面对汉末乱世的不同选择,以及大转折时代背景下,何进、王允、袁绍、袁术等豪杰之士的复杂面相。 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将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试图解决汉王朝的统治危机。但董卓弄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汉王朝进入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时期。曹操乘势而起,借讨董战争在军中和民间树立了威望。此后,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自己塑造成 朝廷守护者 的形象,隐藏了篡权者的真面目,汉室名存实亡。 汉末乱世,不仅有毫无底线、两面三刀的投机者左右逢源,更有自诩忠于汉室、顺应天命的士大夫在扰乱朝纲。他们的忠奸贤愚,全都隐藏在史书的字缝里。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在汉代确定,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倬云 由此,作者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汉代农业的种种情况: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作者强调,中国精耕细作式农业以及以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关键转换点在汉武帝时期。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作者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汉代的农业以小农户的小规模农作和劳力投入密集的精耕细作为基调;且汉代的农作方式具有相当的可调试性,根据时代、政治、经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以及土地本身的状况而适时变动,在不同的具体耕作方式间灵活转换。这种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又与市场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商的农
从早期中华帝国的西北边疆,看两汉王朝的兴衰、东汉的瓦解 本书以两汉时代的西北地区 凉州为中心,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该地域的尚武文化和军事化进程,并融合了当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认同。随着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战略的变迁,凉州地区及其军事精英在帝国战略顺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人与东汉洛阳朝廷之间的紧张关系。西北地区与洛阳朝廷的矛盾和冲突当然并非东汉帝国崩溃的唯一原因,但其影响匪细却是本书一再强调的。
《王莽:儒家理想的信徒》为 日本*部权威王莽传记 (白帝社)。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然而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 日本三重大学名誉教授东晋次先生,源于对王莽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强烈好奇心,潜心十年穷究与王莽相关的可考史料,深入论证、综合分析了王莽的性格形成之环境因素、仕途升迁之家族因素、言行交际之教育因素、制礼作乐之理想因素等内容,力求寻隐出一个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 形象 。 本书将以 圣 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通过细致、*面地梳理王莽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汉朝大历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的史学名作。 从秦末楚汉之争到楚灭汉兴,再到刘邦称帝,汉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后世称为强汉。 草根皇帝刘邦如何夺取天下?政治大佬吕后如何手握大权?汉朝如何成为与古罗马并肩的强大帝国?有断袖之癖的汉哀帝与宠臣董贤不得不说的故事,后汉外戚宦官的祸乱与纷争,强大汉朝的灭亡原因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汉朝全史,尽在此书。
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王朝政治的结构之中。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主要探讨了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转变的历史意蕴,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士人从先秦时期怀抱道术、指点天下的自由知识分子,转化为东汉中后期内嵌于专制统治体制之中的科层官僚的全过程。
全书分五章,讲述了汉书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与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实践、侠客与儒生的世界、汉代农民的生活与社会。章,讲历史叙述的本原,探讨当时的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历史事实是的,也是客观;历史叙述则是主观的、复数的。第二章,讲皇帝,力图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叙述,将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坛,还原为普通的人,进而探讨皇帝的 人性 。第三章,主要讲汉代的官僚,特别分析了循吏与酷吏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体现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现实,进而讨论了汉代 霸王道杂之 的政治策略和意识。第四章,讲侠士与儒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仁与义均能在儒生与侠士身上看到,而一文一武作为某种势力恰恰是皇权需要消灭或者驯化的。第五章,讲普通百姓, 编户齐民 ,他们不仅仅是簿册上的数字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了人,
本书是了解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通俗读本。作者陈舜臣秉承其一直以来对历史的严谨态度,亲自赴西安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史料、出土文物,以及考古发现,运用其擅长的推理分析手法,为读者重新审视秦始皇及其所处的大时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全面勾勒出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大秦帝国画卷。
《秦汉史》是吕思勉所著中国断代史的第二部,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全书计二十章,分两册:上册十二章,包括总论和秦汉三国兴衰史;下册八章,纵论三国秦汉的民生、制度及文化。
本书以秦汉帝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试图证明中华帝国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过程,展现了长江以南早期区域间交流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华帝国扩张的方向。 本书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根据传世文献、考古证据、出土法律文献及里耶档案文书等大量资料,将有关长江以南中华帝国早期势力的广泛且多元的文献证据,与重构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东亚南部互动空间的历史学、考古学叙事相结合。本书主要关注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向长江以南扩张及紧随其后的一段时期,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帝国的形成,并将其视为根植于东亚大陆上,通过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关系联系起来的各社群之间长期互动的过程。对于中华帝国克服恶劣环境、瘟疫及后勤方面的困难,以巩固对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统治而言,这一网络被证明至关重要。本书也首次探讨了古代东亚帝国网络与远
《大汉帝国》是中华第二帝国西汉的兴亡史。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三年与天下群雄灭秦,被封汉王;四年与西楚霸王周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帝国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奋发飞扬,进入鼎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后轰然陷落于新莽。 从刘邦起义创业,到其称帝,是短短七年;从刘邦威加海内,到王莽偷天换日,是二百多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崛起何其迅速,其守成何其艰难!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本书为《秦朝那些事儿》系列第三卷,介绍了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却在短短十几年后迅速灭亡的历史。秦王嬴政亲政后,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建立秦朝。秦朝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而秦二世昏庸暴虐,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并*终将秦朝吞没。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帝陵制度也是如此。帝陵是秦汉历史、考古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各方面状况的宝贵资料,因为当时墓葬制度奉行 事死如事生 的理念,是帝王生前生活的具体反映。而且这些资料两千多年来一直埋在地下,相对比较完整。本书分别从秦汉帝陵制度研究综述、秦汉帝陵制度与当时社会、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秦始皇陵园石刻雕塑及其影响、对秦始皇陵园规模的识、西汉帝陵制度研究、秦汉帝陵祭祀制度、秦汉帝陵管理制度、秦汉陵邑制度等方面对秦汉时期的帝陵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