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问题研究》从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问题入手,辅以文学史料学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课题的内容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具体包括现当代诗人传记及其史料问题的界定,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价值构成,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层位的划分,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实践与应用,传记家的素养与传记史料问题的关系,影响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其他因素,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的建设与历史展望。 课题将采取历史演变和当代现实相结合、内外结合与辩证分析和实际应用和理论探索的有效结合的论说方式,既考察现当代诗人传记的时代性,又关注近年来传记生产中“过度书写”的现象;既凸显现当代诗人传记的史料价值构成及层位划分的多样性,又充分关注现当代诗人传记作为史料的应用并辨析影响现当代诗人传记史料价值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归纳出
《社会变动论》内容包括社会阶层的波动、社会变动性、各社会阶层的人口、社会阶层化和纵面变动的基本原因、现代的变动社会、社会变动的结果6编,共22章。本书是世界书局1932年版。它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古文尚书撰异》乃清段玉裁研究《尚书》之重要专著。段玉裁以音韵训诂、小学为基本方法,立足于古文、今文相异,认为古文所遭厄运最多,遂根据伏生以下欧阳氏、夏侯氏、司马迁、董仲舒、王褒、刘向等人之今文系统,自孔安国以下刘歆、卫宏、贾逵、马融、郑康成、许慎等人之古文系统,对三十一篇古文暨书序进行参照,钩考异同,略于经义,详于文字,以求“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取贾逵传之话名书。因段氏广搜博证,足备参启,故该书不失为一有价值的经书注疏之作。
本书由朱偰编著,首版于196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将对文字做必要的调整,增加大运河的历史和今貌图片,重新包装出版。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本书分三部分:1.大运河的历史,包括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以及大运河在历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2.大运河的地理,分五段对大运河的地理特点做了详细描述,包括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黄河,从黄河到陇海铁路,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从长江到杭州;3.大运河的改建,包括大运河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经济建设和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本书图文并茂、四色印刷、精装出版,对于大运河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读完全书,因此,我们并未收入全部内容,而是节选了其中具代表性的篇目,共计46卷--主要是开国帝王,以及历史影响突出的帝王在位期间的历史。 此次出版所选篇目均为《四部丛刊.史部.资治通鉴》(上海涵芬楼影印宋刊本)为底本,并参考《资治通鉴》(明代天启刻本,有陈仁锡序)、《资治通鉴音注》(1816年胡克家刻本)等版本详加校注。
编纂体例是以红军长征历史过程为线索,总体上依各路红军长征经历时间先后进行编排的。收录的内容有:各路红军长征概况,红6军团西征揭开红军长征序幕,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25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转战川滇黔边,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红25军到达陕甘苏区,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到达陕北,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红2、6军团长征,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以及红军长征中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少数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等。书中的文章,大部分是丛书编审委员会约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撰写的,部分是选用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及其他老同志过去发表过的。这些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记述了红军万里长征的光辉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3》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3》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汇集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第25军有关长征的重要史料,以电报、文件为主,并收有少量历史报刊文章。收录的文献,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由中央档案馆提供。所选文献,依照红军长征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编排,分为5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包括遵义会议,中央红军转战川黔滇;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选录的电报、文件、文章,已经公开出版的按出版书籍转录,没有公开出版的依据档案原件刊印。在文献编辑中,为保持史料原貌,选文均据档案原件照录。原件中有错、漏、衍文的,处理处都留有痕迹;订正的字词用[]标出,脱漏的字用[]标出,多余字在字外加口标出,无法辨认的字或原件已标明的缺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