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汇集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第25军有关长征的重要史料,以电报、文件为主,并收有少量历史报刊文章。收录的文献,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由中央档案馆提供。所选文献,依照红军长征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编排,分为5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包括遵义会议,中央红军转战川黔滇;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选录的电报、文件、文章,已经公开出版的按出版书籍转录,没有公开出版的依据档案原件刊印。在文献编辑中,为保持史料原貌,选文均据档案原件照录。原件中有错、漏、衍文的,处理处都留有痕迹;订正的字词用[]标出,脱漏的字用[]标出,多余字在字外加口标出,无法辨认的字或原件已标明的缺字用
明代马欢《瀛涯胜览》是现存郑和下西洋重要的原始文献,作者是亲历下西洋通事,其初稿本于永乐十四年(1416)zui早问世,《西洋番国志》为此书之别本。《明本〈瀛涯胜览〉校注》,是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仅汇集了4种珍贵的明钞本进行校注)出版后,10年以来全面汇集和考证迄今传世的明清钞、刻本与民国以后版本共27种(民国以后主要是翻刻、影印本)基础上,充分发掘了明钞本与明刻本《瀛涯胜览》,参考清本进行校注。就明钞本而言,也比2005年同整理者出版的《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又增加了一种明钞本,是迄今汇集zui全的明本《瀛涯胜览》集大成校注本。
《社会变动论》内容包括社会阶层的波动、社会变动性、各社会阶层的人口、社会阶层化和纵面变动的基本原因、现代的变动社会、社会变动的结果6编,共22章。本书是世界书局1932年版。它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所编的《回忆张西曼》是张西曼的亲人、朋友对其回忆、纪念文章的集合,同时也收录了张西曼的文学作品及后人对他的相关研究,是了解张西曼生平,回首历史岁月,感受其爱国主义热忱的的珍贵资料。本书通过张西曼在自传年表中提到的的大事记回顾了其人为新中国奋斗的一生,对青年人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两次国共合作和中苏友谊的历史过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汇集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第25军有关长征的重要史料,以电报、文件为主,并收有少量历史报刊文章。收录的文献,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由中央档案馆提供。所选文献,依照红军长征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编排,分为5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包括遵义会议,中央红军转战川黔滇;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选录的电报、文件、文章,已经公开出版的按出版书籍转录,没有公开出版的依据档案原件刊印。在文献编辑中,为保持史料原貌,选文均据档案原件照录。原件中有错、漏、衍文的,处理处都留有痕迹;订正的字词用[]标出,脱漏的字用[]标出,多余字在字外加口标出,无法辨认的字或原件已标明的缺字用
清代徽州学者赵吉士说:“新安节烈多,一邑当他省之半。”明代徽州方志记载妇女贞节资料达750人,清代徽州方志达7200人。《明清徽州妇女贞节资料选编》将分散在各种文献(如方志、家谱、集部等)中的明清徽州妇女贞节资料梳理出来,按类别汇集。以便相关学者全面具体了解徽州妇女生活状态,深化对明清徽州妇女的学术研究。
胡可先主编的《夏承焘学案(精)/浙大先生书系》为“浙大先生”丛书之一种。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本书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所做之学谱总结了夏承焘先生学术、生平、交往等,是20世纪学术史上靓丽的风景。
《社会变动论》内容包括社会阶层的波动、社会变动性、各社会阶层的人口、社会阶层化和纵面变动的基本原因、现代的变动社会、社会变动的结果6编,共22章。本书是世界书局1932年版。它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史料与阐释(总第四期)》旨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其栏目分“文献”、“资料”、“论述”等。本期《史料与阐释》适逢学者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故而特设专辑,回顾先生的坎坷生平和学术精神。此外,本期其他论文中对《格列佛游记》译本的探讨、赵家璧出版活动的考察,以及对陈梦家生平、创作的整理,均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吕氏春秋是中国重要典籍之一,《吕氏春秋先秦史料考订编年》作者许富宏先生对其中的先秦史料进行细致考订,对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予以考辨和揭示,并且以编年形式进行展示,是深入挖掘其中历史资料价值的很好模式,对开展先秦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料与阐释(总第四期)》旨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其栏目分“文献”、“资料”、“论述”等。本期《史料与阐释》适逢学者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故而特设专辑,回顾先生的坎坷生平和学术精神。此外,本期其他论文中对《格列佛游记》译本的探讨、赵家璧出版活动的考察,以及对陈梦家生平、创作的整理,均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编纂体例是以红军长征历史过程为线索,总体上依各路红军长征经历时间先后进行编排的。收录的内容有:各路红军长征概况,红6军团西征揭开红军长征序幕,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25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转战川滇黔边,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红25军到达陕甘苏区,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到达陕北,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红2、6军团长征,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以及红军长征中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少数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等。书中的文章,大部分是丛书编审委员会约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撰写的,部分是选用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及其他老同志过去发表过的。这些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记述了红军万里长征的光辉历程。
《成吉思汗帝国史》一书前3章介绍蒙古道理、历史渊源、风俗等。从第4章开始记述成吉思汗的成长至元朝灭亡的历史。本书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本书是中华书局1940年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3》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3》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
本书由朱偰编著,首版于196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将对文字做必要的调整,增加大运河的历史和今貌图片,重新包装出版。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本书分三部分:1.大运河的历史,包括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以及大运河在历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2.大运河的地理,分五段对大运河的地理特点做了详细描述,包括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黄河,从黄河到陇海铁路,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从长江到杭州;3.大运河的改建,包括大运河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经济建设和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本书图文并茂、四色印刷、精装出版,对于大运河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