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书籍起源虽早,但正式成为史学,还是从《史记》开始的。因为《史记》具备了史书内容的各种体例,给后人准备了许多条件。后世许多历史书籍,很少能出其范围,大半是模仿它,不过有些是 具体而微 ,有些是 得其一体 而已。本书作者在写第三章时,特别就《史记》一书总的精神方面和处理问题、组织材料方面,举出其各种特点,促使读者注意,以便了解其他史籍时,有线索可寻。然后归纳到第十一章,说明刘知几、章学诚对各种旧史得失利弊的看法,这差不多成了古代史籍的小结。所以第三章和第十一章,是全书的重点。此外又补写了有关实录、学术史、史辨、史论、史考等方面重要书籍的简介共五章,于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重要部分,也约略地举列在这里了。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 译注 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本书所收是《新青年》杂志编读往来书信,写信者有普通读者,也有思想文化界知名人士,或者日后成为知名学者,颇能反映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和社会风尚,集中呈现,便于治学者应用,也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国家记忆:〈人民画报〉820期封面故事精选》是从《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820期封面中精选92幅,并配上封面背后的故事及相关图片精心编写而成, 由《人民画报》诞生记、封面解读、国家印迹、风流人物几个部分组成,梳理、展示和回望了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真实的人与生动的事。通过将《人民画报》封面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读者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本书不仅是新中国的记忆,也是一场视觉分享的盛宴。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不仅让中国读者,也让外国读者跟随一幅幅图片了解新中国的发展进程。
本书由朱偰编著,首版于196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将对文字做必要的调整,增加大运河的历史和今貌图片,重新包装出版。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经过四省,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南北航运的要道。本书分三部分:1.大运河的历史,包括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以及大运河在历代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2.大运河的地理,分五段对大运河的地理特点做了详细描述,包括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黄河,从黄河到陇海铁路,从陇海铁路到长江,从长江到杭州;3.大运河的改建,包括大运河的综合利用及其在经济建设和交通建设上的重要意义。本书图文并茂、四色印刷、精装出版,对于大运河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司马懿却颇受诟病,皆因今人对他的看法多出自演义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而正史中有关司马懿的作用,也仅有 “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句。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西晋的实际奠基者,是继曹操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以军功登龙的枭雄,可以说是三国的大赢家,也是史上被严重低估和曲解的谋士、政治家之一。 作者秦涛从人性角度切入,以三国真实的诡谲政局为背景,梳理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三国权臣谋士在不见硝烟却攻城略地的时局政变中,如何混迹朝堂、如何谋身立世、如何攻心角逐……透过司马懿,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的独特生存哲学,透视我们个人的生活状态,感悟圆融通脱的。
《〔光绪〕襄阳府志》为《荆楚文库·方志编》丛书书目,约五十万字,共二十六卷志余一卷忠义录一卷。《〔光绪〕襄阳府志》在《(乾隆)襄阳府志》的基础上对体例进行了改进,尤重忠义。本书据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影印,分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艺文志、金石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十门,还绘制了舆图二十二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光绪年间襄阳府的风土人情及地理特征。此次整理根据《荆楚文库》体例要求新编了目录,撰写了前言,体系 加完整。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 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 代代先贤将文化、 、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 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 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 》从各朝撰写的二十 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 贤 帝 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个维度,解读历 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 ,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 ,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 人的 气 代代传承下去。 帝 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 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 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 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 ,他们是愿得 人, 白 不相离的 情君主。他们尽 辅佐,他们沉迷伪装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九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讲述了翻译家耿继之的故事,记录了北师大女附中的精彩往事,收录了天津地毯走出国门的相关影像史料,以及20世纪50年代,苏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情形。
《曾国藩全集---文集》收录了曾国藩的文稿、杂著、鸣原堂论文、孟子要略以及诗词联语、墓志铭、寿序。从为人、为官、为将等多方面介绍了曾国藩。 从文集中收录的内容,可以看出曾国藩居官做人,处处虚心体察,从细微处入手,有条不紊。其中杂著中收录了一些曾国藩亲自制订的条规章程,这些内容既是考订史实的绝佳史料,又是后人处理常务的良好借鉴。 曾国藩一生始终不渝地恪守儒家正统学说,追求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境界,其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曾国藩并非*流的诗人,但是他的文章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曾国藩为文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的 湘乡派 。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作古文,深宏骏迈,一扫桐城派枯淡之弊。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