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载録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本书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明史 张居正传》 康熙皇帝: 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联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义俱精实,无泛设之词,可为法也。 《清史稿 圣祖本纪二》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两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原名《四书直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张居正不仅对每一段经典原文都进行了字词解释和逐句串讲,还从经典原文引申到现实政治,对皇帝进行统治术的教育。全书以明代白话文写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很好的国学入门读本。整理者选取该书的《大学》《中庸》部分,对原文和张居正讲评部分进行新式标点,并补充了注释、译文、点评,以便传统文化爱好者使用。
本书通过 月读 的形式,将经典《史记》拆解为以30天为周期的阅读物,每一天介绍一位人物故事,化整体为部分;同时又紧紧围绕经典文本的主轴展开,并且以 人、事、言 的形式统一,融部分为整体。从经典文本中围绕人物讲述故事,熟悉历史时间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掌握古文阅读技巧。以培养阅读经典兴趣为主,以学习古文为辅,打造新形态的 文化普及 阅读辅导 丛书。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名著。在书中康有为提倡 破九界 的人道主义原则,批判现实世界;设计 升平世 的范式,规划社会改造方案;进而展望 大同 境界,设计理想社会。汤志钧先生的《导读》,分析了康氏大同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定型的历程,梳理了《大同书》从初创、增改到成书出版的经过。
《历代笔记概述》是 大家小书 之一种。分为八章,包括了绪论、魏晋南北朝笔记、唐代的笔记、宋代的笔记、金元的笔记、明代的笔记、清代的笔记、结束语等详细内容。历代笔记,浩如烟海,本书粗举大略,难免挂一漏万。但通过这一部分笔记的介绍,可以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与缺点。笔记小说,是古代短篇小说的一种,如《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一般记杂事、琐闻的笔记,无论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全能挥洒自如,不受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因此,其中的优秀作品,如《陶庵梦忆》之类,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本书以古泉州各地实存的碑刻遗迹和古泉州方志文献遗存中的碑刻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观照古泉州。全书共分作九编,每编精选内容相近关联的3-5通碑刻,通过图文对照、古文今译以及石刻史话三个部分,撷取古泉州石刻的亮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历史遗迹为依托,以刻石碑文为载体,通过挖掘遗迹与文字背后隐藏的历史线索和印迹,表现泉州这座城市的丰富底蕴。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每一通碑刻成为一种立体的存在,真正地成为历史文化的代言者。
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里,你会发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更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确、历史的批判和文学的优美,帮助我们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进而了解南北文化透过怎样的基础来完成一次伟大的融合。
杨时(1053-1135),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创立 龟山学派 ,是宋代理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极为丰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龟山先生语录》一书所录乃杨时在崇宁三年至政和二年之间,于荆州、京师、余杭、南都、毗陵、萧山等地的讲学之语,由其弟子整理、汇编成书。书中内容十分博杂,既涉及杨时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又有其对时人轶事的评论,是研究杨时学术思想及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史料。
王守家,1926年9月生,辽宁海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经济委员会袁宝华主任秘书,国家计委生产技术室组长,国家经委重工业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派往上海工作。1988年6月离休。这份详尽的日记就是王守家同志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期间的工作笔记,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
这是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只选出了100位*有影响的人,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探险家、宗教领袖,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本书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不难看出,作者在书中侧重于那些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作者的意图正如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两千五百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
北伐大军兵临武汉。 王俊林汀泗桥战败,率部逃回武昌,与担任攻城部队政治部主任的余瑞祥再度兵戎相见。攻城部队缺乏重型武器,攻城多次,都功败垂成。 汉口、汉阳相继落入北伐大军之手,武昌成为一座孤城,被北伐大军围困。为了坚守下去,等待吴佩孚调兵过来救援,王俊林纵容部队在城内抢粮,并且接连派遣几拨人马出城抢粮,都遭到阻截而不能如愿。已在其手下担任团长的余瑞华感受到了北洋军队的腐朽没落,向往北伐大军的朝气蓬勃,不愿意守下去了,准备打开城门投靠北伐大军。王俊林其时一样发生了动摇,察觉了余瑞华的企图之后,抢在余瑞华之前打开城门,迎接余瑞祥以及北伐大军入城,反戈一击,消灭了其他守城部队。 随即,赵璇莹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在丈夫余瑞祥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党。她在汉口宣讲北伐
《驻德使馆档案钞》属于晚清时期史料整理范畴。不分卷,原八册,钞本,八行二十字,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66年,台北学生书局将其影印刊行。此书由驻德使馆随员中就馆藏档案选辑而成,所选辑之档案,为刘锡鸿、李凤苞、许景澄、洪钧四人任驻德使臣期间使馆所藏。 书稿由陆德富、童林珏整理。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钞本为底本,并参照台北学生书局的影印本。书稿的整理价值在于,一是 人无我有 ,即起到补充史料的作用,记载了不见于它书的人和事。二是 人有我优 ,即拥有较它书更为准确的记载。彼时出洋不便,水土不服,使臣或病或逝于档案中可见,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可增进对国人初出外洋时生活之了解。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国学名家、古代思想史和军事史专家黄朴民教授的历史随笔精选集。 本书分四部分,二十九篇,十余万字。本书既不同于 阳春白雪 的历史学术研究之作,也不同于 下里巴人 的历史戏说与演义,而是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 第三种读法 ,反思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得失。从春秋争霸,到帝王权谋,到功臣荣辱,再到思想文化鼻祖,文章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以活泼生动的随笔形式为文,既有对历史规律和战略大势的宏观把握,又有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等微观考察,不戏说,不颠覆,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本书*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独特价值之所在。
《祁门红茶史料丛刊》是首次系统、全面的祁门红茶史料整理,对涉及祁门红茶史料的近代报纸、杂志、方志、调查报告、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进行地毯式查找,同时通过田间调查等途径,系统搜集、整理,爬梳出30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各种典籍中的祁门红茶史料。 丛书中主要收录了19世纪中期至1949年之间的祁门红茶史料,由八册组成,系统展示了近百年祁门红茶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此丛书的出版填补了祁门红茶史料整理的空白,为从事历史学、茶学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徽学研究、区域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视角;更使祁红的渊源、底蕴更为世界所了解,让祁门红茶不仅仅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享誉世界。
中国工人运动史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运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2021 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 工藏:中国工运史料文库 融合出版项目,倾力挖掘、搜集和整理中国工运历史资料,并将在 20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同步推出史料文集、线上平台和数据库等不同形态的成果。先期出版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专题汇编较为重要的中国工运史料,是这一融合出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首批推出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共 7 卷,分别为《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汇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以这样大的
滇西各族人民的苦难是从日本轰炸滇缅公路开始的。1940年10月18日,日军出动飞机轰炸滇缅公路,1942年5月4日,日军对滇西重镇保山的轰炸是其中*为惨烈的一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空袭造成伤亡及财产损失*为惨重的一次。《大轰炸 滇西的血色记忆》所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留下了滇西各族人民在日军的空袭面前顽强生存的血色记忆。
中国工人运动史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运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2021 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启动 工藏:中国工运史料文库 融合出版项目,倾力挖掘、搜集和整理中国工运历史资料,并将在 20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同步推出史料文集、线上平台和数据库等不同形态的成果。先期出版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专题汇编较为重要的中国工运史料,是这一融合出版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首批推出的中国工运史料丛书共 7 卷,分别为《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汇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和《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史料汇编》。以这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