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本书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参加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的首次出版。钱学森听证会是钱学森回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中为重要的篇章之一。钱学森在听证会上掷地有声的回答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本书为深入开展钱学森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留学教育史和20世纪国际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手史料,同时也为新时代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本书即吸纳旧志之例,又参近世学术著作的撰述之体,采用考论结合方法。本志分:《方域地理志》《建置志》《沿革志》《授徒志》《管理志》《职官志》《名师志》《英才志》《著述志》,并附《应天书院大事编年》。每志编纂,采用考论结合的方法。有总述,有对文献的稽考,又有对文献真伪的考证辨析。《方域地理志》重在将应天书院的方域地理、人文底蕴进行阐述。《建置志》主要对应天府书院的初期的建置规模、以 应天府书院 为名27年间的兴废修葺进行考查。《沿革志》分为四卷,即北宋府学与南京国子监时期、金元府学时期、明代州府之学与书院复兴、清至近代书院文脉之沿续。《授徒志》《管理志》主要对书院三十余年间的授徒思想、教授内容、传授方式方法与书院运行管理制度等,分别进行探索、考证、论述。《职官志》以应天书院诞生时算
本书为考古学家严文明的作品自选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东夷文化的探索,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等。此书展示了作者数十年考古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理论贡献。
《清代畅春园史料初编》辑录清代起居注中与畅春园相关史料,点校整理,汇为一编。清朝起居注,作为清代历朝皇帝之言行录,是畅春园史料较为丰富的来源。本次辑录和整理工作,以影印出版的起居注为底本,以畅春园为专题选录史料,加以点校整理,以时为序,次第编排,标注出处。总体来看,清代起居注中的畅春园史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畅春园在有清一代的历史变迁,就所搜集到的史料数量来说,以康熙朝为*,直观再现并着重凸显了康熙皇帝居园理政的详细情形,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起居注则反映了在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功能的发展变化。
本书是根据解密不久的尼克松执政期间(1971-1972)在白宫的录音整理而成。内容是尼克松在对当时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决策前,同基辛格等幕僚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和其他场所进行的自由交流。 主要包括四部分: 1.从录音开始到关于中国问题的声明(1971年2月 7月) 2.从金本位的崩溃到印巴战争(1971年8月 12月) 3.筹备峰会和越战升级(1972年1月 5月) 4.连任之路和越战结束(1972年7月 1973年1月)。 书中透露了大量细节,对读者了解美国决策层就国内和国际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欧仁 鲍狄埃作词、皮埃尔 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性符号,列宁曾赞誉它是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1920年以降,《国际歌》通过法、俄两条不同渠道传入中国,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见证。本书分为三部分:编 译本 ,汇集了33份来自不同译者的《国际歌》中文文本;第二编 底本 ,收录了影响《国际歌》中文翻译的法、俄、英、德等语种的外文文本;第三编 传播 ,通过对1920至1949年间报刊文献的梳理,呈现了《国际歌》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历史哲学》一书内分什么是历史底法则、历史哲学底性质与可能、学理与方法、历史中支配因子底理论、个人在历目前底作用、主观的方法、政治思想底进化、马思主义的哲学等8章。本书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有泰日记(上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为晚清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该日记从有泰在江苏常州地区任职开始,至其担任驻藏大臣期间,直至返回京城,此日记此前仅有驻藏部分整理出版,在藏学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次为该日记抢先发售全面整理出版,可以全面展示晚清大臣面对地方事务和靠前事务中的态度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在馆藏40余万件徽州文书基础上,进行整理、归户、定名、分类、保藏、管理等的实践总结。本书正文共7章,分别论述民间历史文献的概念界定、民间历史文献的典藏与收集状况、徽州民间历史文献的分类体系、民间历史文献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民间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民间历史文献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与数字人文导向等。本书对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等的论述,基于中山大学图书馆文书保藏实践操作,并附录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整理民间历史文献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多种工作表单,对相类似的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有良好的借鉴之功。民间历史文献的收藏、整理、公布目前越来越受到收藏机构与学术研究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民间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全面认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
本书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在馆藏40余万件徽州文书基础上,进行整理、归户、定名、分类、保藏、管理等的实践总结。 本书正文共7章,分别论述民间历史文献的概念界定、民间历史文献的典藏与收集状况、徽州民间历史文献的分类体系、民间历史文献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民间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民间历史文献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与数字人文导向等。本书对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等的论述,基于中山大学图书馆文书保藏实践操作,并附录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整理民间历史文献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多种工作表单,对相类似的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有良好的借鉴之功。 民间历史文献的收藏、整理、公布目前越来越受到收藏机构与学术研究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民间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全面认识地方社
由于时代悬隔,几经书厄,两晋南北朝流传至今尚为全本的经学文献所剩无几,两晋南北朝各正史又无艺文、经籍志,唯有《隋书·经籍志》尚保存一些篇目。至清代辑佚学发达,学者于经解、类书中勾稽爬梳,使得今人可以窥探部分亡佚文献之一斑。同时,清人对两晋南北朝正史艺文、经籍志有所补修,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书目进行统计、整理,亦可以展现当时经学文献之大貌。本书就立足于此,通过对两晋南北朝经学文献的全面考察,展现这一时期经学文献的特色,由此重新审视此时期经学的发展面貌及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人、平民墓志和碑铭等 材料,探讨诸色人等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 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的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从武人占优势经过文武磨合共治而达到文人占优势,宋代完成治权上的变革成为文人主政的新一代。书稿为我们观察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辽金行记九种 辑本揽辔录》所收十种著作,是宋朝官吏出使辽、金的文字记录,史料价值丰富;这些文字原本散在诸书,徐苹芳予以辑录,并进行了标点、校勘。其中,通行本《揽辔录》仅为此辑本的十分之四,且辑本对史实的年月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兼有论及章怀太子墓 礼宾图 的短文一篇。
《冀州图经》为清人王谟所辑,可谓古方志之玉片锦鳞,弥足珍贵。《括地志》550卷,修于唐代,原书已佚失。后为清人孙星衍辑录,共8卷。该志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内容完备,具有很高的史料及学术价值。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沈曾植在清末民初学界声望极高,经史、诗文、音韵、目录、书法、佛老无不奄贯,一生藏书颇富,书法自成一格。其对史学之贡献,以边疆史地研究为大,而学界对其成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本书共分两部分。作者首先对沈氏在边疆史地及中外关系史方面的各种成就作了全面细致的阐述,指出他在近代学术目前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同时,作者将近年访求所得的多种沈氏未刊著作逐一整理辑校,公之于世。这是沈曾植有关中外交通史籍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对深入探讨近代学术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 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 英国官报 。本书则选取1936-1949年有关 温州 (Wenchow)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编年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本书第一部分为抗日烈士述略,收录了1939年以前,杨虎城将军的旧部在各个战役中为国捐躯的400多位英烈(只是部分)。其中10位写了较翔实的生平事略,10位有比较简要的生平概略,其余是英名录。第二部分,是史实考证。该书对许多抗日史实和人物,作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填补了很多史书空白,匡正了流传谬误。书中英烈,以“刑天舞干戚”的猛志与暴日血战,爱国精神,永垂青史,是后辈学习的楷模,是爱国主义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