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梦华录》成书于1147年,1187年初次出版流传于世,是北宋遗老孟元老追述宋徽宗崇宁至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共十卷,翔实地描绘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吃喝玩乐、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事无巨细,无所不包,是迄今一部全面记载北宋汴京的浮世绘和风情画,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得益彰,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杨树达(1885 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长于甲骨、金文等文字和训诂、音韵、语法及修辞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杨树达自1920年8月到1956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这是其中的第46册(1948年11月1日 1949年9月30日)和第50册(1952年11月21日 1954年5月18日),所以定名为《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 一九五四)》。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保留了杨树达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以及和陈寅恪、郭沫若等学者书信往返的内容要点,尤其是对当时著名人物的看法评价,都写在了日记中,毒舌辣评,放言无忌,是研究近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的手资料。此次整理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除施加标点外,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其中的人物、地名、长沙方言做了简单的注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自1837年摄影术在巴黎公布以来,这种能将稍纵 即逝的场景定格下来的艺术深远影响了文明的发展, 因为它提供了比文字资料记载*准确、*生动的历史 生活图景。摄影术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传入中国的。因此中国摄影活动的* 早参与者几乎全部是外国人。到1901年,东安门外霞 公府路南新开了一家 山本照相馆 ,经营者是已经 在北京及周边拍遍风光名胜并回日本出版了一本摄影 集的山本赞七郎。从这时起一直到1930年, 山本照 相馆 作为北京照相市场上*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一直经营良好,为很多中外知名人士拍摄了照片;又 因照相馆开在内城,常有王公贵族光顾,渐为宫廷所 熟知并获引荐。徐家宁编*的这本《山本赞七郎(精) 》里主要收录了山本赞七郎拍摄的旧北京城的历史风 貌和以及那个时代的中外知名人士和清廷贵族的历史 影
本书收录《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云南、贵州卫所选簿,对其进行校注。同时,对所见明历朝实录、《明史》、其他史著或地方志的记载与各选簿贴黄、选条的记载相互补充。 本书对卫所职役来源与移民研究,明初政治、军事史研究,明代军事活动、边疆史地及少数民族史研究,明代地方家族与人物史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为考古学家严文明的作品自选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东夷文化的探索,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等。此书展示了作者数十年考古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理论贡献。
刘萍主编的《近代史资料》根据国家图书馆藏《五知堂家藏函牍》整理的《李用清家书二十四通》,李用清历官广东惠州知府、贵州贵西道、贵州布政使、陕西布政使等职,晚年主讲晋阳书院,家书内容反映了李用清处事为人的思想。《英国与国民政府战后处置——英国外交档案选译》,反映了英国对中国战后有关领土等处置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赛珍珠致美国战略情报局长的备忘录》,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赛珍珠上书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威廉·多诺万上校,为美国的亚洲政策及援助中国的抗战建言献策。《清华大学留学史料选编》,是根据清华大学档案整理的有关1909-1949年间清华大学为留学生选拔、派遣、资助、管理等方面的资料。此外还将刊载孙中山佚文、钱穆佚文各一篇,并继续刊载《锡良函稿(五)》、《六二回忆(三)》。
王守家,1926年9月生,辽宁海城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经济委员会袁宝华主任秘书,国家计委生产技术室组长,国家经委重工业局处长、副局长、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派往上海工作。1988年6月离休。这份详尽的日记就是王守家同志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期间的工作笔记,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
内容简介:本书将日俄战争期间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汇集成册,实属难能可贵。作者在收集各方面照片和资料的同时,还参照了国内外的一些历史图册,尤其是日俄战争时期,日、俄、法、英等国的战地摄影师、随军记者拍摄了许多有关奉天大会战的历史照片,作为一本有大量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书,其历史痕迹相当宝贵,还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当年那段惨烈的战斗和悲催的屈辱历史。
《清代畅春园史料初编》辑录清代起居注中与畅春园相关史料,点校整理,汇为一编。清朝起居注,作为清代历朝皇帝之言行录,是畅春园史料较为丰富的来源。本次辑录和整理工作,以影印出版的起居注为底本,以畅春园为专题选录史料,加以点校整理,以时为序,次第编排,标注出处。总体来看,清代起居注中的畅春园史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畅春园在有清一代的历史变迁,就所搜集到的史料数量来说,以康熙朝为*,直观再现并着重凸显了康熙皇帝居园理政的详细情形,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起居注则反映了在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功能的发展变化。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香港威海卫警察谷迅昭回忆了他从威海到香港做警察的历史往事,呈现了清末民初的杭州运河和苏州城,以照片为中心考证了山东博山聚乐村饭庄的历史,等等。
本书是根据解密不久的尼克松执政期间(1971-1972)在白宫的录音整理而成。内容是尼克松在对当时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决策前,同基辛格等幕僚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和其他场所进行的自由交流。 主要包括四部分: 1.从录音开始到关于中国问题的声明(1971年2月 7月) 2.从金本位的崩溃到印巴战争(1971年8月 12月) 3.筹备峰会和越战升级(1972年1月 5月) 4.连任之路和越战结束(1972年7月 1973年1月)。 书中透露了大量细节,对读者了解美国决策层就国内和国际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 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 丛书之一。为域外汉籍研究著作,书中借助 汉文化整体研究 以及传播学、文本学等相关理论,以《史记》《汉书》在古代朝鲜半岛传播、接受评论的史实为基本资料,全面探讨了两书作为历史文本在域外语境下的 事、文、义 方面表现出来的力,指出两书在朝鲜传播过程中受经体史用、文道一体等理学史学观念影响较多,从而使史汉文本的力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作者又将史汉两书在朝鲜与在日本、越南等地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指出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学术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全书资料梳理详实,脉络清晰,是域外汉籍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为朝鲜以及东亚其他诸国近代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