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 直读 ,读者可以 不求甚解 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为了让读者一览古人的《史记》阅读心得,丰富阅读的层次和感受,陈书良教授遍览浩瀚古籍,从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著《读书录》、清末著名学者李景星所著《史记评议》中精选评语,附于每篇篇末。曾国藩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 读书不二 是其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时至今日已很难看到。其评议大至篇章的命题
《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史记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我讲《史记》,无非是希望透过刘邦、张良与司马迁等人的生命高度,让大家更清晰地照见我们的时代与我们自身,从而找到每个人可以有的当下安然。 薛仁明 张良跟范蠡一样,有一条非常清楚的线索,他们两个太像了。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文明非常重要的一条主轴,就是黄老的传统。这恰恰跟儒家的传统一起形成中国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记十传纂评》五卷,由日本学者芳本铁三郎将前人编选的《史记十传》添加诸多评点,形成了《史记十传纂评》,颇具有代表性。该书选录《史记》名篇项羽、外戚、官晏、廉颇相如、荆轲、怀阴侯、魏其武安侯等十篇。本书汇集了四位中日学者的学术成果观点:清代吴见思的《史记论文》、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和日本薇山西毅一、森田节斋,当然也包括芳本铁三郎的观点在内。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文翼》、《史记综芬》、《史汉文统 史记统》、《史汉初学辨体》、《史记汇纂》、《史记别钞》、《史记今释》、《史记英选》、《读史管见》、《史记十传纂评》、《史记钞》、《史记》
本书收录了位于澳门旧区“十月初五街”“烂鬼楼区”“营地大街”的十几家老店的访谈稿,有饼铺、零食店、饭店、花店、神香店、文具店、制衣店、糖水摊、修鞋摊等等。本书图文并茂,鲜活地展现了澳门旧区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这些老店的新旧面貌与生存压力,反映了澳门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迁。书末附有店铺和叙述者名单、访谈日期和地点等“口述历史资料”,是难得的靠前手资料。
《史记汇纂》亦称《同菴史汇》,是清人蒋善选录的,按主题分为 治原 、 正学 、 将略 等十类,因类系事,是各种《史记》选本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史记汇纂》的选录受到晚明文学风气的影响,明清之际的《史记》评点处于持续的热潮之中,而《史记》评点往往与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文化领导权或者 风雅权 之争等因素密切关联。突出警句隽语,是蒋善在选录《史记》的《礼书》、《乐书》等篇目中的特点。蒋善择取钟惺、邓以赞、陈仁锡、杨慎、茅坤、唐顺之、李贽、王慎中、凌登第、舒雅、李贽至十多家评语。辑录各家评点所体现的文章观念,也是高度一致的。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
时代的精彩,离不开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然而寻常百姓的吃穿用度、业余娱乐等重要的生活细节往往被不经意间忽略。 作为一本了解大唐生活的入门读物,《唐朝生活笔记》尝试从美食文化、服饰美妆、居家生活、岀行宝典、婚丧嫁娶、人际职场、文教娱乐、佳节风俗、城市建设、制度保障等十个方面,通过近百个与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力图重现千年前唐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进而探寻那个时代的本来面貌。从读者的兴趣点岀发,翻阅大量史料以及后人研究成果,用简洁风趣的笔调, 条分缕析的讲述,勾勒岀一幕幕唐朝民众在大时代的家常与流行。
“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强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数字经济前沿团队对数字经济测度理论方法进行了基础构建。全书汇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进行广泛研究。本书通过多视角展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梳理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动态,为促进产业界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为决策部门实施有效规制调控、为学术界开展理论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智能时代,智慧医疗、穿戴式运动追踪、生活环境监测等相关科技产品正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这其中传感器起着关键作用。而成熟产品的诞生离不开对传感原理和技术的研究。本书正是基于此从基本理论和现实具体案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本书首先从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技术原理及实现切入,然后重点讨论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体域网节能算法研究与应用、WMSN红外图像彩色化及目标融合方法研究与应用,最后对智能传感领域的相关策略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寒柳堂集》是能带给你耳目一新的著作。耳熟能详的曹冲、华佗的故事和佛教故事有关?狐臭与胡臭一字之差却千差万别? 《寒柳堂集》中特别的历史视角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长期照护需求剧增的风险。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供给的现实困境入手,以合作治理为理论工具,以比较制度研究和历史制度主义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由演绎到归纳”的研究路线开展了此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本书将长期照护服务供给分为照护服务的供给结构和服务功能两个维度,同时提出长期照护服务的合作治理,以此作为长期照护服务功能实现的理论工具。在方法层面上,本书运用比较研究法对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进行了比较研究,构建了长期照护服务比较分析的框架和“三圈”分析模型。在对美英澳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美英澳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模式下的经验规律,构建了我国适度普惠的多元合作供给的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为“初心不改”“行之以躬”“立德立言”“火传穷薪”四个章节。“初心不改”一章主要展现清华导师们的家国情怀。“行之以躬”一章主要呈现导师与学生共同攻坚克难的生平纪实。“立德立言”一章主要展示导师关于导学思政和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火传穷薪”一章展示了清华园里动人的导学故事。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总结清华研究生教育经验,展示导学思政工作成果,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助力清华育人工作的美好未来,为清华百十校庆献礼。
本书主要介绍了无人机与无人机系统、无人机组成、无人机控制站、通信链路及电气系统等基本知识;大气知识、气体参数、气体动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热传学等基础知识;发动机系统包括:起动点火系统、燃油系统、滑油系统、空气系统、指示系统、排气系统;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活塞发动机特性、涡轮发动机特性、无刷电机的特性;活塞发动机的分类、常用术语、组成和工作原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分类、性能、组成、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分类、无刷电机、无人机电机和电调的性能参数;活塞发动机的安装、起动、试车、磨合、分解、清洗、组装、使用与维护;燃气发动机的拆卸、安装、起动、试车、维护方法及常见故障;电动机的电路连接、油门校准、起动前的检查、常见故障、与螺旋桨的匹配、电机使用维护注意事项、电调使用注意事项及电池使用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并且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它和研究它,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体系,即“史记学”。随着历史的推移,《史记》之树生命长青,日益走向普及,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国学根柢书。《史记》一书的体例内容、文献价值、成书条件、流传情况、作者经历,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这些常识,对于雅爱《史记》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导读的作用。本题《〈史记〉导读》用十个讲座来评述这些内容,也就是评介司马迁其人和《史记》其书,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物,与广大《史记》爱好者交朋友。
《帛书道德经臆论--写给守业者的不败智慧》通过逐章解读帛书版《道德经》,并从作为“守业者”的管理者角度出发,提炼书中的管理智慧。全书针对众多版本《道德经》的文本区别,试图还原道家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使命即是事业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