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共4册)(精)》为我国 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 之书。
本书汇集了美国文明史专家钱满素关于“文明”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全书分为“文明的活力”“不被打搅的权利”“错位的怪诞”三辑,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文学等诸多方面。作者指出美国文明发展活力的源泉,分析美国建国前后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建设,介绍美国黑人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讨论“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的创见和不足;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塑造人类各种文明的要素;通过点评梅尔维尔、韦斯特、福克纳等多位文学名家及其作品,揭示美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为典型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书中文章,时间跨度三十余年,研究内容和学术方向的变化,恰好反映出作者对“文明”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张大可、丁德科编著的这本《史记观止》将史记各篇按照内容分为:帝王风范、辅佐功过、英雄气概、很好举措、角逐经典、私情国故、红颜两果、贻笑千古八个主题。每个主题收录收入史记篇目十至二十余篇。每一篇分为题解、史记原文、译文三个部分。对于读者全面了解史记精华有很大帮助。
《八家后汉书辑注》弥补了汪文台辑《七家后汉书》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此次修订,除改正讹误外,还增入了孙峻《谢氏后汉书补佚补订》。
“汤因比作品系列”之一。本书是一部从优选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作者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自下而上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
该书稿收录林沄先生已发表论文23篇,另附有《我的学术道路》和《明辨慎思博学笃志——林沄先生访谈录》两篇小传。部分篇章从甲骨文、金文,讨论了商周时期的器用制度、家族、 形态等问题;部分篇章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讨论了戎狄、貊、夫余等载于史册的边疆族群问题,讨论问题深刻而细致,体现了林沄先生的学、才、识。
画册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依据“大视角、小切口”的原则,由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从王文澜老师的海量作品中精选出150余对图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视,用直接、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梳理、展示和回望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及百姓生活的变化,以珍贵稀有、生动有趣的影像,开启时空隧道,让人身临其境,见证时代。
玉琮是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列为玉中“六器”之一。古代文献以璧琮表示天圆地方概念,考古发现有大量玉琮,证明玉琮的传承由史前到秦汉没有中断。 本书回溯学界对玉琮的发现与研究过程,梳理出一些问题要点,提出一些新的解释,着力于纠正以往认知的错讹,提示新的视点,集中在玉琮的名称含义、形状结构、纹饰解释、用途推测等方面展开研究,考察古中国人在玉的世界里构建了怎样的精神家园。
《历史深处的叹息: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分为“晚清遗梦”“革命和共和”“晚近人文”三个章节,以叶名琛、杨度、章太炎等十几位近代人物和甲午海战、刺杀宋教仁案、清帝退位等重要历史事件为话题,用独特的视角串联起来,共同形成对近代历史不为人知的侧面的思考。
玉琮是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玉器,列为玉中“六器”之一。古代文献以璧琮表示天圆地方概念,考古发现有大量玉琮,证明玉琮的传承由史前到秦汉没有中断。 本书回溯学界对玉琮的发现与研究过程,梳理出一些问题要点,提出一些新的解释,着力于纠正以往认知的错讹,提示新的视点,集中在玉琮的名称含义、形状结构、纹饰解释、用途推测等方面展开研究,考察古中国人在玉的世界里构建了怎样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