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为元朝脱脱等修纂的官修纪传体金代史,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全书135卷,另附《国语解》一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百余年的历史。 中华书局點校本《金史》,*初由傅乐焕先生承担,但到1966年傅先生去世时,仅做出少部分工作。其后大部分点校工作在1971年后由张政烺先生完成,崔文印先生负责编辑整理,于1975年出版。点校本采用百衲本为底本,与北监本、殿本参校,择善而从,又参考有关史料进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成为当代《金史》的一个通行本,面世后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此次修订仍以百衲本为底本,通校元刻本、清武英殿本,參校明南監本、北监本、清江苏书局本,以及明《永乐大典》残本的相关部分。参考吸收施国祁《金史详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道光殿本的考证、张元济《金史
学衡派起源于梅光迪、胡适等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术争论,后发展成以《学衡》为核心的人文主义阵营。本书是一部详细记录1902 1949年学衡派及其成员学术活动与思想历程的编年体著作,辑录了学衡派成员参与创办或主持的重要报刊目录,展现了学衡派的学术影响。作者广泛搜集档案文献、日记、书信等一手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现场。本书不仅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变迁提供了宝贵视角,也通过展示学衡派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与当时主流文化思潮的对立,力图揭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的全貌。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回眸古人的世界,与 古代 建立对话关系,作为 现代 的他者参照,此即我们所理解的古典研究的精神实质。人文研究要注入新的生命,不能指望通过重振旧人文传统来完成,而是要更广泛地运用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0册)》为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冲击与回应》 本书在 冲击-回应 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古代战争之道》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 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上存在时间非常长的国家实体,地跨欧亚非三洲,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长达1123年。这1300多年(包括亡国后200余年)的拜占庭文学,就是完整的中世纪文学典型。 拜占庭文学, 创造了除影视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 上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段典型;下启文艺复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拜占庭文学史》以时间为序,纵横交织,点面结合,介绍了拜占庭文学的全貌,探讨了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梳理了它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数十位代表作家和作品。 《拜占庭文学史》,是文学史,亦是经典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