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一部地理总志,尤侧重于军事地理。作者顾祖禹生于明末,有感于明统治者不明边防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而至亡国之恨,遂积二三十年之功成此书。 《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两京十三司为纲目,分历代州城形势九卷,各直省一百一十四卷,山川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叙述各省、府、州、县建置沿革、疆域变迁。该书侧重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对景物名胜所在皆略,且对旧舆地书名实错误,多据正史有所订正。 本书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整理,以宋氏纬萧堂写本为底本,校以敷文阁本、职思堂本、邹代过本,并以历代正史、《资治通鉴》及各种地理总志、方志参校,是一部校勘精良,便于读者利用的整理本。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史学史,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次白云注译《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扼要介绍了从《尚书》到《文史通义》的数部中国史学名著。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白话精编史记》精选了《史记》中本纪、世家和列传中的经典篇章,尊重原文的行文风格,以直译的方式编译成书,力求让读者能避开原书艰深晦涩的特点,领其要义,取其精华,真正了解《史记》,读懂《史记》。
本书稿以曹操父子、卞皇后及甄氏、何晏、华佗、诸葛亮、陆逊等人与乌丸、倭等民族国家的十篇传记为中心,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三国的历史。与传统历史、史学史或通俗小说的讲法有别,这里主要是依据对《三国志》文本的具体解读,并借助政治史、女性史、文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等相应的视角,来复原陈寿笔下三国史绚烂恢弘的画面。过去人们在相关研究中始终关心政治、军事,而本书的特点是在对军事、政治的关注之外,更加重视文化、性别、民族等议题。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著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 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 丛书 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主编,择取古今中外对《史记》进行注疏、解读和编选的较好底本,汇集而成。第二辑包括《史记治要 文章正宗 古文翼》、《史记综芬》、《史汉文统 史记统》、《史汉初学辨体》、《史记
《大戴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收录了数十篇反映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状况的文献,其中的 曾子十篇 是反映曾子及曾子学派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本书开篇是一篇专论《曾子思想指要》,概述了 曾子十篇 的相关文献学研究,论述了曾子思想中仁与孝的关系、曾子孝道思想、曾子修身之道思想、曾子的宇宙观等。全书主体译注部分以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为底本,参校以阮元《曾子注释》、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等书,按 曾子十篇 原次序、分段落,对较为难解的字词句作了详略得当的注释,又给出了精准的现代译文。本书非常适合普通的国学爱好者阅读。
《冲击与回应》 本书在 冲击-回应 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古代战争之道》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 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本书以翔实资料叙述了安妮女王执政后期所采取的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马尔普拉凯战役后,法军扭转了战局,最终与反法联盟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法国虽然赢得了西班牙王位,但是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称霸欧洲。英国崛起,成为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最大赢家,新的欧洲局势形成。
赖希的《希腊-罗马典制》在汗牛充栋的古典希腊-罗马阐释中独树一帜,长期以来却被忽视了。赖希的洞察兼备学者的严谨和思想家的睿识,既能涵盖细枝末节的阐幽之妙,又能包摄历史理路的宏大勾勒;既是论证缜密的专题阐释,又是独具情怀的通史撰述。 赖希*的主题是制度,超越具体人和事件的政治制度,那是文明的载体,真正的精神生命在其中汩汩流淌。或许在所有的制度中,希腊-罗马的制度堪配典制的美名,那是制度的范式,兼具历史本体和认识的双重示范意义。 赖希摈弃了古朗士、耶林的见解,摒弃了麦考莱、梅因的借鉴,摈弃了多数德意志、英格兰史学家的见解,在现代的智识环境中获得了某种古典风格的历史智慧。他从罗马的愧耻制度出发,贯通至罗马公民权、罗马官员、公民大会、元老院、共和国,再扩展至雅典和斯巴达,上升到普遍城邦,
本书是《史记》研究界翘楚、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北京《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大可*《史记》白话本翻译力作,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来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所选文章既有根据钱穆先生20世纪50-60年代在新亚书院讲课记录而成的文章,也有钱穆先生发表在港台学术杂志上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及其出发点,以及钱穆先生对古人阅读《论语》之评点和他本人对《论语》的认识过程。 《国史大纲》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於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備,则待教者读者之自加参考,自为引伸。本书主旨则
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少出版社曾接受中央交办的任务,印制过一批线装大字本图书,供*等中央领导同志阅读。中华书局承印了其中大部分古籍图书,包括 二十四史 等。其中《史记》由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主持整理。线装大字本即以标点本《史记》为底本。鉴于线装大字本的阅读使用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现特予仿真重印,以满足今日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本套书共6函52册,采用传统线装工艺印装,装帧讲究,版面疏朗,字大醒目,古色古香,既便于捧读,也适合做品质高雅的馈赠礼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原是梁启超1923年夏至1924年春夏间,在南开大学、清华学校讲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课程之讲义。作者从 时代思潮 、 复古求解放 等理念入手,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建设及主要学者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三大问题。其目的 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 ,纵横并立,经纬互持,将清代学术置于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发展中,对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谱牒学、历算学、乐曲学、金石学及其他科学等二十个学术门类的成就及各学科概貌做了整体评述和清晰勾划,*次完整、系统地将其启蒙、发展与流变展示在人们面前。 本次整理以z为通行的1936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
《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并且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它和研究它,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体系,即“史记学”。随着历史的推移,《史记》之树生命长青,日益走向普及,成为中国人的一部国学根柢书。《史记》一书的体例内容、文献价值、成书条件、流传情况、作者经历,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这些常识,对于雅爱《史记》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导读的作用。本题《〈史记〉导读》用十个讲座来评述这些内容,也就是评介司马迁其人和《史记》其书,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读物,与广大《史记》爱好者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