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华夏疆域的版图,创设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基本定型,中华民族认同观形成,确立了古代中国对外的开放格局。作为大一统帝国的起源,秦汉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草创时期,欲了解古代中国,必须细读秦汉历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 直读 ,读者可以 不求甚解 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为了让读者一览古人的《史记》阅读心得,丰富阅读的层次和感受,陈书良教授遍览浩瀚古籍,从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著《读书录》、清末著名学者李景星所著《史记评议》中精选评语,附于每篇篇末。曾国藩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 读书不二 是其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时至今日已很难看到。其评议大至篇章的命题
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无法比拟,是我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直至全面繁荣的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统一时 间长并且国力强盛的朝代之一,安定和富庶是大唐盛世的标签,大唐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天地。隋则是唐崛起的前奏,开皇之治天下兴盛,大业之年天下动乱,隋朝两代皇帝堪称冰火两重天。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展开文明与野性的争斗,是这一时期的衰落期。
《甲申三百年祭》是 郭沫若 创作的一篇史学论述,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主要讲述了 明朝 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 在纪念 李自成 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兴起与失败及明亡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4月,《群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文章,有 柳亚子 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 翦伯赞 的《 桃花扇底看南朝 》,等,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舆论风潮。本书除收录了《甲申三百年祭》还收录了柳亚子、翦伯赞、姚雪垠、顾诚等人关于明末历史及李自成起义等相关的文章,以利于认识这段历史。
《其人如天》是薛仁明讲述《史记》历史人物的一部力作。作者围绕汉代历史中的核心人物,如刘邦、项羽、韩信、张良、萧何、曹参、陈平、樊哙等进行铺叙,或以关于上述人物的历史趣事与典故为引子展开讲述,如 韩信之死 、 其人如天 (范蠡)、 项羽杀人 、 萧规曹随 ,或从对他们的性格剖析来解读,如 陈平厉害在哪? 、 绰绰然,有余地 (张良)、 为君难,为臣不易 (刘邦与萧何)等。通过对《史记》的悉心研读,作者将其中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勾连讲述,将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个体及围绕他们发生的趣事逸闻描摹出来,讲述故事却不止于故事,作者透过故事及思考后的各种历史关联,将历史的曙光反照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给处在当代史中的我们或以慰藉或以指引。该书援引各种史料典籍,以通俗浅显的思维方式及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将深奥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所写的三国题材普及读物,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史学角度对三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与 三国文学中塑造的内容作了细致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其学术论证一丝不苟,专业严谨,同时行文浅显朴实,绝无晦涩难懂之嫌。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之外论述三国的12 篇文章, 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可使读者更为清晰完整地了解三国历史。
《吴晗论明史》汇集了明史大家吴晗多部关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编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炼地向读者展示出大明朝历史的风华。 本书共分为 政治大势 制度变迁 世情百态 风云人物 四个部分,涵盖了明朝政治、制度、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真实史料为基础,深刻揭示了明朝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书中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
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较之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更激烈的原因。本书研究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法国人民对封建权力的憎恶要远胜其他国家?为什么当时的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彼此相似,又更彼此分离、漠不关心?旧君主制为鼎盛的时期就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为何这种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脚步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鲜活生动地演绎了史记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 吴越之争: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赵国四大 门神 是哪四大? 孔子不能不说的那些事儿!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 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朱东润先生选注《左传选》以春秋大国争霸为基本线索,兼顾文学价值,对《左传》原文进行精选详注。全书分为十三个专题,每个专题统领若干小节,将原著、注释、讲评有机结合,并冠以阐发《左传选》多重意蕴的长篇导言,是文约义丰的大家手笔。本社2007年版并请学者在尊重朱先生注释的前提下对《左传选》原文进行了白话语译,并将标音改为现代汉语拼音,使《左传选》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朱先生所选定《左传》数篇,偏重大事的叙述,从中可以窥见春秋时代的整体轮廓;而其注释,多用浅近的文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 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 。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 彼得 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鲜活生动地演绎了史记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 究竟多坎坷的人生才能写出史记? 为什么说中华历史的起源是一个独角兽 两对组合? 商朝的强大玩家,都有哪些靠谱的男辅助?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 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本书系近年目本学界在秦汉史和简牍学研、究领域卓有影响的一部优秀著作,作者主要根据汉代简牍资料,深入剖析了汉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全书由 简牍的形态与功能 视觉简牍之观察 、 文书记录及其相关背景 、 汉代行政制度考证 三部分构成。作者指出,简牍这种书写材料使汉代的文书行政得以实现,而汉王朝集权帝制的确立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书行政的贯彻实行。
.
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鲜活生动地演绎了史记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 商鞅从位极人臣到被五马分尸,究竟是为啥? 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实也很烦恼! 春秋战国文化名人,除了文化还有啥?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 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史记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我讲《史记》,无非是希望透过刘邦、张良与司马迁等人的生命高度,让大家更清晰地照见我们的时代与我们自身,从而找到每个人可以有的当下安然。 薛仁明 张良跟范蠡一样,有一条非常清楚的线索,他们两个太像了。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文明非常重要的一条主轴,就是黄老的传统。这恰恰跟儒家的传统一起形成中国
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鲜活生动地演绎了史记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 低调男神汉文帝如何走上高光之路?? 和汉武帝做邻居是种什么体验? 汉武帝的奇葩亲戚们都有谁?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 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史记》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历史上纪传体通史,位列 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本书精选《史记》中经典性的篇章和片段进行注释、翻译和题解,使读者既能阅读到《史记》中的代表性文章,同时亦可激发起读者对《史记》这部经典历史著作的阅读兴趣。
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鲜活生动地演绎了史记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张良仙气飘飘的一生是啥样? 为什么说大汉如何拯救?全靠损友!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史记本来就是故事会,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 翻开本书,在欢声笑语中读完史记!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精耕细作的 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部分是对汉代农业的分析: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 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 第二部分,主要是汉代农业相关文献的辑录及其学术性注释、相关地图、数据和各种表格,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和索引等。 《汉代农业》虽为研究之作,实是忧民之书。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敬意,而对汉代遥远之农业的学理探究则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 大数据 和 超级案例集 。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作者华杉用 通篇大白话 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和本人管理经验,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 刘裕十天拨乱反正:管理 就是管 自己 【历史事件】公元404年,宋武帝刘裕初到建康。当地政策松弛,豪族横行霸道,小民穷苦屈辱。刘裕以身作则,严格按规章行事。百官恭敬效仿,恪守本职。不到十天,整个建康城气象一新。 【华杉讲透】《大学》所谓 一人定国 ,就是此意。行 絜矩之道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絜 是度量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除了在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本书稿以曹操父子、卞皇后及甄氏、何晏、华佗、诸葛亮、陆逊等人与乌丸、倭等民族国家的十篇传记为中心,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三国的历史。与传统历史、史学史或通俗小说的讲法有别,这里主要是依据对《三国志》文本的具体解读,并借助政治史、女性史、文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等相应的视角,来复原陈寿笔下三国史绚烂恢弘的画面。过去人们在相关研究中始终关心政治、军事,而本书的特点是在对军事、政治的关注之外,更加重视文化、性别、民族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