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丹尼斯 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 德意志人 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 冯 德 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 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德意志 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 约翰内斯 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 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 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过程。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对民族分离主义的非理性进行揭示,对反分裂的合理性进行论述,进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现代国家和公民社会条件下的民族差异政治。民族分离主义的危害世人皆知,但民族分离主义的理论诉说有时又很迷惑人;反分裂斗争是我国各族广大人民都拥护的,但对反分裂的道理却非人人都能说得清。本课题将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认清民族分离主义,从道理上更好地理解反分裂斗争。本书拟SHOU*选6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由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写出研究报告。每个研究报告按照统一设计撰写,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有关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情况的研究;第二,有关国家反分裂情况的研究 。与此同时,主编对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学术专著。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满洲)入关前建立的一种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自1615年正式创建八旗开始,至辛亥1911年清帝逊位,八旗制度存在了近300年之久。一方面旗人学习并逐渐融入汉文化,另一方面八旗制度深刻影响了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意识,这就使得八旗文学带有鲜明的群体特征。本书以旗人之词为研究对象,按时代为序,系统阐述了八旗词坛形成、发展、壮大直至消亡的轨迹,并将各个时期旗人词的主要内容、风格特征、师承渊源以及作者的某些论词主张都详加分析,并举例说明。除纳兰性德、顾太清、承龄、郑文焯等一些人们熟知的名家外,本书挖掘了大量学界比较陌生的词人词作,让人们可以对八旗词史有更丰满、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因而也可以说,此书填补了清代词史的一个空白。
本书是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变迁的开创性著作。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是秦汉至隋唐八百年间我国北境和西北境的主要民族。其内迁的部分,都与汉族融合,为伟大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还是在中国古代民族史与中华民族史上,中古北方民族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即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暨五胡的历史进行了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匈奴内乱、南迁与杂胡化》《东、西羌与羌人的抗争》《蒙古草原的动荡与乌桓、鲜卑》《十六国的纷争与民族分布》《汉及前后赵、诸燕国、前秦政治制度》《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 十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等。
敦煌斋文应用于斋会中,围绕着各种斋会的举办,产生了相关的物品流动,进而显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们的精神世界。本书上编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敦煌斋会举办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二是敦煌百姓通过斋会展示出来的 建福 生活;三是敦煌百姓通过斋文展示出来的 建功 生活。下编则为敦煌文书中相关斋文的资料汇编。
《记忆整合:滇西北藏族村庄民族志研究》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全书采用了多点民族志的观察方式,两副衬托一正。主点是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为藏与纳西两族杂居。副点一是维西县白济汛乡小维西村,为傈僳族与藏族杂居;一是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为怒、藏杂居。前两个村庄在澜沧江边,后一个村庄在怒江边。通过精心编织,层层叠放,克服以偏概全痼疾,立体展现材料,在历史演变、生计模式、婚姻制度、社会组织、风俗文化与宗教信仰六个层面上说明三教(藏传佛教、天主教、东巴教)并存、六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怒族、汉族)共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现象。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 拼图 。
本书以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和共性,以及藏族传统伦理的形成为切入点,围绕宗教文化、部落文化、土司文化、格萨尔文化、茶马文化等特色藏区文化和改土归流、红军长征、甘孜州民主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对康巴传统文化的源流和结构等展开论述,以凸显传统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展现传统文化与经济诉求、精神诉求、政治诉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传统文化改造的途径,进而在文化层面提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的建议。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是一部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家谱发展沿革带有少数民族家谱特色的学术专著。论著由 专论 和 分论 两部分组成。 专论 从宏观上,一是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的种类,按其发展成熟程度,大致可归为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和文字家谱三个类别;二是论述了少数民族家谱具有历史悠久、类别多样、区域分布等诸多特色,与汉族家谱比较,就内容而言,既受汉族家谱文化影响、又打上本民族文化印记,是其*突出的特点;三是列举大量史实,阐述了少数民族家谱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珍贵的*手资料。 分论 按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四个地区分别对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裕固族、藏族、彝族、白族、羌族、哈尼族、佤族、苗族、土家族、纳西摩梭人、布衣族、壮族、侗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