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型定居文明和天下型经济体固有潜力的爆发,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了解历史中国的脉络和逻辑,就难以给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合理解释和正确预测。
走进中国的一个狩猎部落, 回忆一段不为人知的史实。
曾霸西疆主一方,文治武功尽辉煌。”1038年,党项人在李元昊的带领下建立王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大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号称“万里之国”。西夏王朝称霸西北近二百年,先后有十位帝王登基,以其独特的姿态,先后与北宋、辽鼎立,与南宋、金对峙。 本书以西夏景宗李元昊为主轴,讲述了少数族群党项人的漫长起源,以及党项皇族在西北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并发展壮大,直至消亡的历史。 本书钩稽史料,著述严谨,深入分析党项人的源流与去向,破解党项人及其他少数族群与汉人的关系,解密西夏文明,揭示了少数族群与汉人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文明的特有历史规律。 ?消亡的历史,廓清了与中原王朝抗衡近二百年的西夏王朝的本原。 3. 风沙掩埋了楼兰古城,战争灭亡了西夏王朝,西夏文与汉文档案、典册及其他实物多流失海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