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型定居文明和天下型经济体固有潜力的爆发,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了解历史中国的脉络和逻辑,就难以给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合理解释和正确预测。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 对象的科学,世界民族学史就是 指这门科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民族学的开放性研究使它的方法论和各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 具体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应用。又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学方论的新 发展。对于一门世界性的科学史 来说,虎有泽、贾东海主编的《世界民族学史(1800-2000)》30多万字,可以帮助学生和广大读者开拓视野,把握 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们 应该立足于民族学的现代化,放 眼世界和未来,虔诚地:艰辛地 去探索相研究民族学,这是民族 学的光明前途。
拓跋鲜卑为鲜卑一部,属东胡后裔。本书依据文献史料,结合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386年拓跋?建立北魏之前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涉及拓跋鲜卑的名称与来源、历史演变、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与诸族及诸政权的关系、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方面,是一部研究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学术专著。
库莫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自北朝时期见载于文献至元代以后湮没于史,主要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本书主要对库莫奚的基本资料、研究状况、族源、政治军事形态、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库莫奚与中原政权及周边民族的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做了具体研究,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库莫奚历史的学术专著。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黠戛斯是唐代北方民族,居于剑河上游。840年,黠戛斯击溃回鹘汗国,打破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格局,为古代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本书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探究了黠戛斯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生活、与唐朝及北方诸族的关系及其文化习俗,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黠戛斯历史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关于古代回鹘人在漠北活动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与漠北回鹘有关的史料概况、20 世纪国内外回鹘史的研究历程、回鹘族源、族名、历史源流、民族关系、政治军事、文化习俗诸方面内容,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回鹘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拟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现有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资料的基础上,从现代汉族的体质特点出发,采用古人种学的方法与理论,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宋元时期大规模人口的频繁迁移是现代汉族形成的重要条件。 汉族 作为民族称谓在汉朝建立后出现,但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并没有随之立刻形成,直到宋代,现代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才基本形成。
本书主要论述了兴衰于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位于中国北方的突厥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对突厥的族名、族属来源、汗国内讧、西突厥汗国的形成、圣地“于都斤”、社会结构、官职、分封制、可汗继承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做了重点考述,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乌桓卷》从七个方面对东胡族和乌桓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内容涉及乌桓史文献史料、研究概况,乌桓族源,历史变迁,经济类型,社会组织与管理要素,与游牧诸族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习俗与原始崇拜和信仰。研究者针对乌桓源流、乌桓山以及学界有争议的一些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并对乌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给予肯定。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早在4世纪中叶便见之于史,曾建立契丹-辽政权。本书主要是对契丹族名、族源以及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对外关系、文化习俗等进行研究论述,以求呈现至今研究比较薄弱的契丹早期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充分肯定匈奴历史贡献的基础上,探讨匈奴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内容包括匈奴的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民族关系、文化习俗和历史作用等。本书内容简明易懂又不失学术性,是一本关于匈奴历史的简明学术史。
壬辰战争(1592~1598),是在明朝与朝鲜干支纪年壬辰年(1592)发生的东北亚地区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太閤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而引起的,而明朝万历皇帝君臣决定出兵援救属国朝鲜,前后经历七年。在中国历史文献上,这场战争通常被称为 万历朝鲜之役 。本书围绕这场战争史展开多角度地研究,依次对中国、日本、韩国学界关于对壬辰战争史研究情况做一介绍,并结合各国研究情况做一粗浅评论,以期能从跨国史的角度将壬辰战争史研究推向深入。
中华民族的起源,今人并无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 献可资参阅,因此一般都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和考证: 一是考古发掘,二是历史传说,三是对中华古文 字的探索研究。 贾世泽编*的《古文字诠释中华民族起源》侧重 于第三种,中华文字是带有象形特点的表意文字,它 往往是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因此它保留了古代 许多事物的生动形象。中华古文字又是华夏先民,在 自己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智慧萌发 的结晶。本书在介绍上古社会历史的过程中,运用了 大量古文字源流分析,来佐证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真实 性,来诠释 中华民族 形成, 中华民族 的兴起 以及 中华民族 的发源。
《云南民族通史》是目前*部系统研究云南民族古今历史的通史性著作,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将涉及云南古今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物质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
在当代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传统武术如何被 重新发现 并被 赋能 和 附值 而转型成为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支撑资源和构成要素, 或者说成为社区发展的文化资本是国内外学界多年来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专门就这一问题开展田野调查研究的深度个案研究著作还十分少见。本书的民族志研究成果似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该书也是国内学术界早运用拉图尔 行动者网络理论 和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理论来分析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 基于作者团队多次前往我国侗族北部方言区一个 功夫村庄 开展的田野调查。本书首先试图对这个典型习武侗寨里的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及其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民族志 深描 , 并放置到更大的社会经济变迁脉络中来考察其在当代遭遇的传承困境和转型发展
《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三版)》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地域特点和长城兴废的角度探讨了中华各族内向发展、互补依存和逐渐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揭示了华夏-汉族-中华民族雏形-中华民族演进的阶段性和表现为 先多效应 的内在规律。书中资料翔实,行文简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并配有丰富的相关图表,对关心中华民族历史由来和前途命运的读者具有参考价值。
民族史观研究是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史、民族史的一个重要视角。本书以中国古代史家、史著、史学思潮等史学现象中的民族观念为研究对象,在对魏晋至明清时期史学分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演变规律及其时代价值,揭示历史、史学与时代思潮之间复杂辩证的互动关系,阐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认同形成、巩固的历史过程。本书认为,随着政治上分裂、统一局面的循环往复,民族史观的演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虽然历经曲折,但其阐扬政治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的基本趋势,却是始终一贯、不断推进的。近代以来,在保守与进取的思想碰撞、冲突中,在历史大潮的淘洗、选择中,中国古代民族史观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终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