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全方位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后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本书是一部 扫除偏见浮辞 的日本通史著作,原名《日本全史》,将 日本上千年的沧桑变迁浓缩于短短十余万字之中,鞭辟入里,字字珠玑。 全书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民族由来、社会演进、帝权扩张等;第七至二十四篇,分述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后,在政治政策、经济制度、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形。尤其关于中日交涉、蒙古征伐等内容,其叙述弥补了我国历史参考书的部分缺遗。此外,书中还对重点词句进行了标记,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可汗的故事已经逝去,只剩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仿佛仍在不停地叙说着他们的先祖,那属于 蓝突厥 的传说。本书讲述原本只是柔然 锻奴 的突厥,如何利用时机成长与茁壮,改变中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促进佛教与伊斯兰教的融合,消弭游牧文化与农业社会的差异,对内制定完整且独特的官制;对外掌控隋唐时代的国际外交,*终统一中亚,成为蒙古高原新主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流畅地将鲜卑列国的兴衰史呈现于读者。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在1700余年前,柔然,一个太阳神阿波罗的后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突然出现在蒙古高原,在纵横几万里的欧亚大陆尽情驰骋。828年以后,欧洲史书一致宣称这一显赫一时的民族已经完全灭亡了。而在俄罗斯,仍有60余万人自称是阿瓦尔(柔然)的后裔。本书为读者娓娓道来柔然的历史和文明,在读者眼前展开一个立体、生动的游牧古国的恢弘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中,体会蒙古草原一代霸主的兴盛与衰亡。
匈奴南下牧马的精神,让战国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改革,使中国军队从步兵进入骑兵阶段;匈奴还让汉武帝建立雄心万丈的霸业,成就霍去病等武将的盖世勋业;匈奴促使张骞凿通丝路,掀起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在永嘉之乱灭西晋,开始诸胡列国时代;而北匈奴则在窦宪燕然勒石后,远走中亚,日后驱赶日耳曼人,直到今日,仍和中欧国家匈牙利有着神秘且耐人寻味的关系。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流畅地将匈奴帝国的兴衰史呈现于读者。
《中国史上的民族移动期》对十六国时代部分政权和北魏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特征及动向进行了极为全面和有创见的考察,对于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亦显示出了相当的功力。除了文献资料以外,作者还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运用到论述之中,在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交通路线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本书内容除了政治、军事外,还涉及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方面,对于十六国、北魏时期诸如均田制的渊源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循着古老的神话足迹,契丹人相信自己有着青牛与白马的神圣血统,他们注定要当领袖,注定要入主中国。唐末,中原境内藩镇割据严重,中国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北方民族契丹趁势兴起,巧妙利用藩镇间的矛盾,步步扩张力量,灭东北渤海国,建立站稳北方的 辽」政权,让石敬瑭甘心割土地、叫父亲。北宋建立后,统一的中国仍对这个北方邻居头痛不已,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御驾亲征的宋真宗,都阻止不 萧太后带领下,强大的契丹。这支让北宋失去豪情壮志的游牧民族,既是马背上的骠悍英雄,也是创立独特文字的政治家,更以双轨政制管理境内复杂的多民族,树立后世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之典范。女真人崛起后,辽即使灭亡,西走的 喀喇契丹,耶律大石却别创一番勋业,在中亚地区传播中国文化,让契丹成为中国少数几个国祚超过两百年的王朝。 本
和在马背上四处征战的其他游牧民族不同,鲜卑人在下马后融入中土,身处于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前前后后共建立十三个政权,统治疆域涵盖今天中国的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东部,乃至淮河流域,其中还包括统一北方,结束诸胡列国时代混乱局面的北魏。这些遍布于中国各地的鲜卑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下,加速民族融合的脚步,经营西域,传播佛教思想,在敦煌、云冈石窟凿出许多大佛;北周时创建的府兵制,打下隋唐盛世的基础;鲜卑人郦道元写出《水经注》、贾思勰写出农学专书《齐民要术》、阳衔之如实记载《洛阳伽蓝记》,连同脍炙人口的《木兰诗》,留给中国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将鲜卑列国兴衰史呈现于读者。
与华夏民族历史同样悠久的肃慎人,在华夏先民不断地将自己的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的时候,却在远离中原的东北群山中,无声无息地沉寂了两三千年之久。但就在契丹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出自肃慎族系的女真人各部正在默默地走出大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性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如出山猛虎一般横扫各方势力,建立起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帝国政权 金国。绵亘百年的女真金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别样风采。 本书从肃慎族系的女真人走出大山的历史开始,以详尽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触,讲述了女真帝国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生动再现了百年女真金国的传奇霸业。
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 德意志人 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 冯 德 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 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德意志 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 约翰内斯 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 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 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过程。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 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贡学
本书通过讲述匈奴族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大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曾经跨进欧洲大陆,让西方人闻风丧胆的匈奴帝国。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从冒顿到阿提拉,匈奴人的出现,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次深犁。驮着战国、秦汉,蹄踏着新莽、西晋两个政权,狂飙卷起欧洲诸多民族大迁徙的硝烟,一代天骄 匈奴,这个曾经无比鼎盛的王朝如何走完其辉煌的历程,像一颗无比耀眼的巨星,陨落在恒久的历史天空
本书拟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现有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资料的基础上,从现代汉族的体质特点出发,采用古人种学的方法与理论,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在体质特征上还有较远的距离,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汉族开始有了直接的联系。秦汉-宋元时期大规模人口的频繁迁移是现代汉族形成的重要条件。 汉族 作为民族称谓在汉朝建立后出现,但现代汉族的体质特征并没有随之立刻形成,直到宋代,现代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才基本形成。
荷马史诗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奥德修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怎么看待阶级、社群和宗教? 《奥德修斯的世界》对孕育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史诗的古代社会图景进行了精确而深刻的描绘,是一部生动刻画希腊 黑暗时代 及其家庭与亲族社群、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作品。它首次出版于1954年,是研究古代世界社会史的拓荒之作。 本书不仅全景展现了早期希腊社会,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无论是对专业学者还是对普通读者而言,都富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广泛征引各类中外文献典籍,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德国现任总统弗兰克-瓦尔特 施泰因迈尔评价道: 我们国家能在思想上对自由和民主保持开放,有温克勒的一份功劳。 的确,我们需要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准确聚焦德意志民族历史的所有发展脉络,并把它们转译为可被今天的政治实践所吸取的经验教训。世上不乏比这轻松好读的民族史。20世纪发生的沉重灾难无疑塑造着战后几代民众的自我认知,时刻影响当下的社会舆论以及国家在欧盟与全球合作框架内的政治图景。而一些更久远的东西,例如古老的帝国理念、19世纪的革命与改革、统一与自由之间的反复拉扯,也从未失去现实意义。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回溯千年历史的旅程,归根结底也是一次追寻自我之旅。属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真的存在吗?温克勒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写的民族简史,或许也是为全世界开明进步的公民书写的镜鉴。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