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内的民族空间为纬,全方位立体性地探索了中国历史时期与民族起源、分布及发展有关的地理要素,民族分布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其中包括民族起源地及其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区与历史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迁徙运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上述重点问题的探索是结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历史地图展开的,在直观性和可读性、准确性方面有其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金元卷)》通过对金元时期科技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考察,重点探讨了以理学家、科技实践家、人文学者为代表的典型人物的科技思想,比较清晰地勾勒出金元科技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对金元科技思想的历史演变及特征进行了新的学术审视和反思,以期为当代科技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此外,《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金元卷)》不仅有作者对金元科技思想成果的经验总结,而且还有作者对金元科技思想本身所存在“缺陷”的批评和反思。
本书获得2020年度国家出版资金资助项目。书稿以大量丰富史料证明自古以来云南及西南地区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深厚的历史根基等内容。以百部翻译为汉语的彝族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历史类、谱牒类、哲学类、伦理类、天文历律类、地理类、文学类、艺术类、医学类、农牧生产类、军事类、译著类、文书和文告类、文字类等。资料翔实丰富,涵盖面广,以文献研究与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结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彝族文献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冰湖腾鱼》为中国冰雪文化遗产经典读本。自然地理摄影师边缘2006年10月在中国吉林省拍鸟途中意外获知查干湖采用蒙古族古老的冬季捕鱼方式。十年期间用相机记录冰天雪里地里故事。画册以图文画册的形式,记录了中国蒙古族冬季捕鱼的劳作方式和渔猎文化,图片按照捕鱼的流程进行编辑排列,描述蒙古族渔猎的文化背景以及民间习俗。边缘著,撰文曹保明,摄影边缘,本画册获《美国国家地理》授权,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作者边缘,从事新闻编采20多年,历任报纸总编辑部编辑记者,航空杂志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先后荣获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中国国家林业局森林文化奖、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奖。作为行走世界的中国著名自然地理摄影师,对图片和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近年来编辑出版自然
杨阳著的这本《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以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民族流散的概念和犹太民族的流散历史进行回顾,并对美国犹太人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一番梳理。以美国犹太移民社群为案例,历史与现实地考察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中的政治互动、经济联系和文化纽带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并将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的关系置于以色列与海外犹太人关系、阿以冲突、美以关系等背景下,总结出以色列在处理与美国犹太人关系中的得失。
宗谱记录了一个宗族世代相传的谱系和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以宗族为单位的档案文献,起着方志、国史无法替代的作用。九支卢的始祖是越国公卢琰,他原是后周大将,为人忠义,在宋朝立国之初,冒着风险抱养了后周恭帝柴世训的儿子柴熙诲。为避免宋朝追杀柴熙诲,卢琰就将熙诲认作自己第九个儿子,更名卢璇。卢璇一族繁衍到后代,分化为九支,故称为九支卢。本书编者走访了浙江省内外三百多个村庄,历尽千辛万苦,搜集到《卢氏宗谱》257册,计1700余册。编者又从中精选出38部各房派文献、世系比较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前老谱作为基础资料,进行选文,共分源流、居里、水务、祀产、宗祠、墓域、人物、家范、艺文、杂记10编,涉及九支卢各支派的源流、居地、产业、祠堂、规约、墓葬、人物、艺文等,资料丰富,对于宗谱研究者和爱好者都有一定
本书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委组织编纂的文史资料书系协作课题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以政协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记录了京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功绩、经验和教训,以及京族聚居和自治地方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呈现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民情。书稿通过“亲历、亲见、亲闻”的编纂手法,发挥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为民族发展历史记录了缩影。
林海编译的这本《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收录了林氏宗谱的相关文献,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 书中林氏宗谱的通用文献记录准确,译文通俗易懂,可使林氏宗亲以及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从中受到教育,继承“忠孝儒学”和“诗礼传家”的文化传统,也可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宗谱文化的相关学者参考。
《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书选取高车 拓跋、吐谷浑与粟特三个族群作为个案,结合墓志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充分参考和吸纳中外同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朝外来族群进入中原汉地的活动及其反映的胡汉关系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考索。那些进入汉人世界的外族人,如何调整自己的族属文化以做应对,是摆在他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所作的应对,目的是为了生活本身,族属与文化这类异质性、差异化现象的本质,表现为聚集在一起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书中三条线索梳理出来的族群关系,是在唐朝一统化国家政治体的架构下显现出来并受此制约的,由此亦构成了这一阶段胡汉关系的基本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