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忠著的《无外——中国王朝治边法律史(精)》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的边疆法治,认为中国古代边疆的治法,源于其独特的“法理”,其形式独特多样,很可体现其文化社会性质。中国古代边疆的治法,秉承其“法俗”特质,以社会为重,因其风俗各异,更不专以国家律令为重。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与治理内地之法,其本并无不同,不过是“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和“待人亦如待己”的理路,故于边疆众族虽有夷狄之谓,但又视之如亲戚、赤子,以示“无外”之义。全书版面字数约九十万,共十五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治边法制思想”,下篇“古代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法律治理”。
《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为探讨自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直航贸易开通至1822年荷兰驻广州商馆关闭期间中荷茶叶贸易的专题研究,其将该贸易中分处中国、荷兰两端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进行了综合分析——中地茶叶产区、广州茶叶交易市场、荷兰茶叶销售市场和消费区域等,以审视该贸易发端、发展、衰落及终止的历史全貌。《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729-1822年荷兰对华茶叶贸易的整体发展历程;荷兰商人在广州所购茶叶品种及来源、所购茶叶供应商组合以及采购茶叶的途径;荷兰驻广州商馆的人事组织和运行机制;荷兰商人在华经商策略;广州口岸的荷-中-西三边关系;18世纪后半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委员会及巴达维亚与中荷茶叶贸易的关系;荷兰商人所购茶叶在欧洲的销售与消费;中荷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1757-1781)形成
漳州月港是16世纪至17世纪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是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时间和空间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郑镛主编的这本《月港帆影--漳州海商发展简史》分为三编,分别是“宋元时期漳州的商业与社会”、“明代漳州海外贸易的兴盛”、“清代漳州商业与商人”,系统梳理了唐宋至明清漳州地区的商贸交通,尤其是海商的相关史料,有一定的文史价值。
《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为探讨自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直航贸易开通至1822年荷兰驻广州商馆关闭期间中荷茶叶贸易的专题研究,其将该贸易中分处中国、荷兰两端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进行了综合分析——中地茶叶产区、广州茶叶交易市场、荷兰茶叶销售市场和消费区域等,以审视该贸易发端、发展、衰落及终止的历史全貌。《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729-1822年荷兰对华茶叶贸易的整体发展历程;荷兰商人在广州所购茶叶品种及来源、所购茶叶供应商组合以及采购茶叶的途径;荷兰驻广州商馆的人事组织和运行机制;荷兰商人在华经商策略;广州口岸的荷-中-西三边关系;18世纪后半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委员会及巴达维亚与中荷茶叶贸易的关系;荷兰商人所购茶叶在欧洲的销售与消费;中荷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1757-1781)形成
《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古近代)》是一部研究海丝路史的专著。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梳理了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发展、中衰、繁荣的历史过程,论证了:广西北部湾是汉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西部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我国经济版图新的增长极。《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古近代)》旨在阐明诸种社会因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促进作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探讨广西海上丝绸之路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重要意义,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发展和中外文化交往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杜文忠著的《无外——中国王朝治边法律史(精)》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的边疆法治,认为中国古代边疆的治法,源于其独特的“法理”,其形式独特多样,很可体现其文化社会性质。中国古代边疆的治法,秉承其“法俗”特质,以社会为重,因其风俗各异,更不专以国家律令为重。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与治理内地之法,其本并无不同,不过是“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和“待人亦如待己”的理路,故于边疆众族虽有夷狄之谓,但又视之如亲戚、赤子,以示“无外”之义。全书版面字数约九十万,共十五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治边法制思想”,下篇“古代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法律治理”。
民国时期戏曲的繁荣,与唱片录音技术以及唱片业的繁荣几乎是同步的,以往的民国戏曲研究将重心主要放在文本的梳理和检索上,以留声机与唱片业为考察对象,进行缜密论证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本书对此将起到学术补白的作用。此外,中国唱片业的源头和重镇均在上海:京剧名伶,不论北方的,还是南方的,均要在上海滩呈献技艺,才算功成名就,录制唱片既是对他们技艺的肯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知名度;越剧、沪剧等这些原本的乡间小戏,在上海这座靠前大都市的濡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原先乡间田埂旁的吴语侬音,化作了唱片中的旋律,随着无线电波在城市上空飘扬传送;昆曲虽然式微,但藉由俞氏父子、“传”字辈艺人们的唱片,倔强地保留住了这一支血脉;而唱片中粤乐的放送,亦令在异乡和海外打工的广东籍游子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因此
《中国铜元谱》主要介绍中国铜元2400多种,详细介绍其版本特点及市场上的行情(价格),是一部铜元研究与收藏者的工具书。本次修订,作者依据铜元市场情况及铜元新研究资料,补充缺漏信息资料,修订部分参考价格表,更换部分图片,并增添了“中国铜元百珍榜”。
本书为“分拣历史”书系的开篇之作,分拣出历史的一个片段,打开历史的衣橱,从政治、经济、社会、美学、艺术多角度讲述中国“穿”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全书从细节着手,分典制与风尚两编,通过天子冕服、凤冠霞帔、官员补服、唐女服饰、近代旗袍五章,讲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撷历史丛林中古代服饰文化之精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西方工业化多建立在自身基础之上,是其内部发展的结果,而俄国工业化则带有外来性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赶超型特征。俄国现代化起源于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时期确立的现代化模式是帝国模式。19世纪上半叶俄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早期工业化奠定工商业和技术基础。19世纪下半叶俄国工业化进程开启,伴随着铁路建设热潮、技术革命和交通运输革命,俄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本书主要分为部分共十四章。在收集中外资料的基础上,以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为主线,系统化分析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各阶段特征、轻重工业发展状况,以及俄国工业化前提和特征。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俄国工业化的经济和历史效用,探讨工业化的特殊作用。对比刺激俄国和西欧工业化发展的因素,探析俄国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为研究现代俄罗
本书系以野村兼太郎为首的日本社会经济学者撰述的英、美、德、法、俄、日等国的经济史,采取每位作者的作品独立成册的汇编形式,入围作品均为该学者擅长的有关研究专题。本书深入考察了英、美、德、法、俄、日等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选堂集林·史学卷(套装上中下册)》收文六十余篇,内容涉及史学思想与方法、古史考证、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历史上的中外关系、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潮学、香港史等诸多领域,是研究饶先生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的一手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