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本书收录饶宗颐先生有关敦煌学的文章五十多篇,是饶先生敦煌学文章的集合。文章涉及道教文书、佛家史料、敦煌文学、敦煌音乐、敦煌书法、敦煌绘画等诸多领域。所收各文大致按内容分类,每类则依时排序,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饶先生关于敦煌学研究的多方面成就。
本书由陶行知先生亲自编选,汇集了陶行知先生早年发表的教育学论文代表作,全面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书中除批判传统教育、主张教育改革外,还阐述了平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书中所论,历久弥新,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感切中肯綮,价值非凡,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育学佳作。
无
赵阳阳著的《明代书学文献研究》以书学论著为核心,以有明一代为断限,或述作者之履历,或陈著述之要旨,或辨篇章之真伪,或定异说之纷纭,要皆以晁陈二书、四库提要为准绳。对传记类文献,重在版本优劣与材料史源的考察;对于著录类文献,重在揭示其书画学与文学史料价值,对于著者专享的艺术见解,亦加以标举;对于论述类文献,重点考察对前人成说的因袭与突破;对于题跋类文献,注重从题跋手迹保存的时间信息来推求题跋的具体语境;对于金石类文献,详考其学术源流,着力彰显其有益书学者。
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南宋无疑是个至为关键的时期。本书通过文献梳理、考据实证、归纳分析,对南宋经学诸派的渊源、传承、诠释方式及历史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究了南宋经学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南宋经学在整个中国经学史、学术思想史中的地位及其历史价值等。本书认为,南宋经学诸派在经学的诠释方式、思想建构上与北宋二程洛学有的渊源关系,南宋经学诸派是二程洛学的不同支脉,都以道德修身为起点,以经典诠释为路径,以秩序重建为归宿,但受到地域文化、个人视野、师承渊源、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各派在解经方式、经典依据、政治理念上有所侧重;南宋经学诸派在经学诠释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自身学派思想体系的建构,更将经学诠释与社会政治秩序的重建、价值伦理的敦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建设,这对南宋社
本书全面研究北京工业遗产,首先阐明工业生产和工业社会的特点及这种特点对工业遗产形态的影响;梳理北京近代机器工业的发生发展,及北京产业转型给北京工业带来的影响,和工业遗产的出现;对北京工业遗产进行工业考古,全面考察北京市境内的各类工业遗产,追溯其来龙去脉,并描述其存在现状;深度挖掘北京工业遗产的精神内涵,除学界一般都涉及阐述的技术进步、建筑美学的文化价值外,重点阐述北京工业遗产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创新精神、增产节约意识等;对公众的工业遗产保护意识做调查研究,明晰北京公众的认识水平;针对北京工业遗产生存的现状、保护政策的优劣、公众的认识水平,做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全书旨在通过全面研究北京工业遗产,阐明工业遗产在北京这个文明古都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其重要的文
浙江堪称戏曲之邦,而杭州则是浙江zui重要的戏曲艺术城市,在浙江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耍的地位。明淸两代,杭州一直是昆曲演出的重要城市,出现了高濂、洪昇等诸多本土曲家,以及《西园记》《红梅记》《琥珀匙》《占花魁》《雷峰塔》等杭州的“本土剧目”。花雅之争后,地方戏全面繁盛,以剧本为中心的戏曲史转变为以名角为中心的演剧史,杭州戏曲亦呈现出近现代化的面貌,京昆逐渐衰微,而以越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则蓬勃发展起来。解放后,在杭组建的浙江昆剧团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奇迹,浙江越剧院、杭州越剧院等院团上演了大量剧目,尤其在新时期,以顾锡东等为代表的剧作家和以茅威涛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员们推出了新的一批符合时代特色的剧目,在全国影响巨大。与此同时,京剧、杭剧等剧种也随着时代的起
本书前5章系作者在中央大学主讲中国经济问题的讲义。分四期叙述中国货币演变沿革:“多数质币”时期(由虞夏迄周);“黄金衰替铜货确立”时期(由秦迄唐);“银铜楮”并行时期(宋代至清同治末);“新旧币制”过渡时期(清光绪以后)。并述及中国货币进步“濡滞”之原因及民国时期币政设施。
《中国流民史(古代卷)》为《中国专门史文库》之一种,研究中国古代的流民史现象,把流民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侧重讨论流民产生的机制、流民的地域和职业流向、流民的生活方式、流民对社会诸问题的影响等问题。
胡适一生与北大渊源深厚,曾三度任职于北大,前后长达十八年,从协助蔡元培校长锐意改革的年轻北大教授,到辅佐蒋梦麟校长实现北大中兴的文学院长,再到苦心经营,维持北术传统于不坠的北大校长,为北京的学术思想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胡适本人也在此过程中奠定了其在学术思想界的领军地位。画册拟主要介绍胡适在北大的三个时期对北大的主要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红学、古典文学、《水经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学术成就,在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与蔡元培、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周作人、钱穆、傅斯年、汤用彤、郑天挺……等北者的交往与学术交流,对顾颉刚、邓广铭、罗尔纲等晚辈学者的提携等。此外,对胡适在其他时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也作总体上的介绍。图片包括人物照片、手稿、藏书题记、书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