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超有趣的中国古建筑漫画科普读物。 古建筑的屋顶有哪些样式? 屋脊的仙人走兽都有哪些? 繁复的斗栱、美轮美奂的藻井有什么寓意?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住合院式房子? 如何区分 亭台楼阁 ? 除了门当户对,你还知道哪些跟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屋顶的脊饰如走兽、脊刹、鸱吻,再从古代的窗户讲到四合院、亭、台、楼、阁、塔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演变史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趣味知识,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你会看到令人惊艳的仙人走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图画,知道每一块瓦、每一寸木头、每一抹色彩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 了解古建筑的实用与美观,传统与创新,就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古人生活样貌,也就懂得了古建筑的了不起和伟大。由此滋生
我们生活在科技世界,当我们为科技的便利和不便夸奖或者抱怨的时候,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电视和电脑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由猿人进化到智人,学会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开拓视野,改造生活,认识世界。然而,技术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吗? 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它是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映射,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注脚,并且烛照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这本书不是列举某些具体科技的作用,而是试图通过鲜明的案例研究,来展示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或者说其对我们身体和认知的影响。本书融合了认知科学、认知考古学、美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学科,多角度分析科技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塑造和影响,试图理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发展历程、重大脉络,漂亮地回答了 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 。科
这是一部许倬云老师讲述长江文明及历史的中国文化史。本书主要讲解了长江文明的缘起与发展,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江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也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长江文明的形成,关乎中国族群、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未来世界的责任。小书虽小,但有概论总览之指导意义。 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读者们在许老的帮助下,能更好地了解长江文明,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亦能指导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书中还配有注释、史料图片、高清文物照片,辅助读者阅读理解。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著的《铁道之旅》通过论述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这本书囊括了人们对风景观感的变化、旅途交谈的没落、铁路车厢分隔问题、铁路旅行病理学、工业疲劳和休克的历史,以及铁路与城市的关系等诸多话题。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 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 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
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这个“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构筑而成的?中国人如何在构筑房屋、营造城池、贯彻大规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种尺度上设计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帝国京城及紫禁城宫殿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它揭示了权力的运行,美的形式,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观?朱剑飞著的《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为基础,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普遍的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的某些方面。 本书从以下多个层面考察了帝都北京的空间设计:以亚洲为背景的中国地缘政治版图的设计,作为皇帝意识形态表现的京城总体布局,作为联系中央朝廷与地方社会的城市空间,作为权力装置的紫禁城宫殿,贯穿京城的帝王宗教制度,表现传统世界
《中国散文史(精)/中国史略丛刊》一书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时间为经,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散文之演化历史。全书共分五编,内容包括: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和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完整勾勒出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
胡云翼著的《中国词史略(图文版)》是中国词学研究南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以新文学观点对中国古代词学的历史面貌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阐明了词的起源、发展、演变、兴衰的过程,剖析了词派兴替的原因。尤其是对词目前重要的词人及作品的精辟论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词学功底,是了解中国词发展的的一部好书。
他是天才,他是疯子,他创造了名垂青史的建筑奇迹。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如何避开有限的人力、物质手段和艰难的自然条件建造了一个至今仍然为人我们所惊叹的建筑奇迹的故事。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布鲁内莱斯基这位天才如何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一个创举,他发明新的机械,运用新的工作方法进行建造。故事里,作者将这一历史事件与瘟疫、战争、权力斗争以及思想的骚动有机地编织在一起,通过讲述历史,作者使得十五世纪的生活、传统、各种人物、社会状况跃然纸上。
本书由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对于后续的金石学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评其:“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 教文化里,船只总是被冠以女性名称?人们极力避免13这个数字,而打碎镜子、经过梯子下方一类行为也被视为不祥?小男孩的衣物玩具通常都是蓝色,英语词“纯蓝”“蓝血”又蕴含着什么意义?人们会在檞寄生下接吻?在这本有趣又易读的书中,莫妮卡-玛丽亚·斯塔佩尔贝里博士分享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试图展示众多民俗传统背后的历史图景——其跨度之广,从平民的日常信仰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启蒙运动,均有所述及。这些“奇妙真相”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在生活中俯仰可拾的词汇、谚语甚至微小动作,都与古时候的仪式和祭祀有关;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源头竟是祖先们因畏惧而产生的迷信心理……这本书 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史前人类开始种植粮食之前,主要通过三种办法获取食物:狩猎、采集和捕鱼。如今,狩猎和采集不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取而代之的是驯化动植物的农牧业。但是作为人类从野外获取食物的最后一种主要方式,渔业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产业,且现代人对渔业的依赖可谓少有。《海洋文明史》探讨的渔业不是作为一项运动,而是人类维持生计的手段。本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认为,渔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可与农业媲美,它持续地给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使城市和国家得以发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形式与农业不同。农业讲求稳定,而渔业需要远行、贸易和迁移,需要不断寻找更丰富的新渔场。以船舶为中心的渔业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海洋探险之旅;鱼类在晒干、腌制后重量轻、营养丰富、易保存,对于商人、旅行者和远征军来说是
《西方文学通史》一书,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从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初,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巨匠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作品。将他们的作品进行浓缩,即用简洁的语言述说整部作品的内容,同时又保留了原著中特别精彩的对话或者情节。此外,语言风格也尽量遵循原作。如此一来,读者既可以了解整部作品的全貌,又能读到其中的精彩文字。可谓是一部文学普及读物。
谈到人类工业化的起源,一般都会追溯到两个世纪以前,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小岛所发生的巨变。源自大不列颠的冲击波,后被称为工业革命。在外人看来,英国不像是会发生这种巨变的所在。人们纷纷来到这片充斥着蒸汽和黑烟的土地,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亲眼目睹后,他们意识到,世界将再也不会一成不变了。欧洲,随之北美,也先后进入机器时代。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一切变化是发生在西方,为什么其他地方,例如有着悠久发明传统的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巨变之时》以独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回答了上述问题。全书从1830年的一天开始,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分别回溯100年、250年、500年、1000年,到后是1万年,来探究技术进步的根源。要理解技术如何发展,要搞清为什么技术给某些地方带来转变,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