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客家名镇五经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这里的古村落,融合了潮汕与客家建筑风格;这里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小镇传教,并开办了医院、学校的时候,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碰撞、交融,并产生火花,造就了小镇的文化繁荣,从而闻名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奇迹成为历史。《中国五经富》钩沉史实,以史解史,讲述小镇曾、邹等姓氏的来源及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五经富人文之乡的无穷魅力。
《四川地方志联合目录》以四川地方志(旧志)现存状况为调研对象,以全省各古籍存藏单位提交的16万余条古籍普查数据为基础,从中筛选出与四川方志相关的数据信息,并进行逐一的整理校对,另外还通过实地查阅、电话咨询和网络交流以及比对已出版的四川方志目录相关信息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很终从78家方志存藏单位中采集旧志数据1305条。这是目前很为完备的全省方志信息,将对我省地方志及综合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追本溯源”依据。
《甘肃省志(建制志春秋时期-2008)》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存真求实,全面系统记述甘肃行政建制沿革的历程,力求做到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甘肃省志·建制志》是《甘肃省志》分卷,系一、二轮合编志书。上迄春秋时期,下限断至2008年。《甘肃省志(建制志春秋时期-2008)》以2008年甘肃省行政区域的地域范围为基础,民国以前的建置区划,按从东向西的记述顺序,即依次为陇东、陇西(包括河湟)、陇南、河西,以符合中原政权由东向西开拓经营甘肃的历史事实。
跨湖桥是景色秀丽的古湘湖中跨越上下湘湖的一座古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桥的旁边,有一处沉睡了约8000年的古人类遗址——跨湖桥遗址,遗址的文化层就埋在湘湖湖底沉积淤泥的3~4米以下。厚厚的沉积泥细腻且有黏性,可塑性好。由于长期未予疏浚,至清末民国时期,湘湖的大部分湖面已成为滩涂、平原或局部河道。这一区域地势低洼,且东南北三面均为丘陵山脉所围,西南部又临钱塘汀,水患频繁,不利于农田耕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里陆陆续续建起了数家砖瓦厂,每天不停地挖土,生产了大量的砖瓦。由于砖土的消耗量巨大,没过多少年,工人们就取完了遗址表土,开始挖向底下的遗址文化层,跨湖桥遗址的噩运从此降临,大量的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被毁。据砖瓦厂工人回忆,取土时还曾发现用鹅卵石铺设的道路以及像柱子一样粗大的木
叠石山是清代潮州府潮阳县的一个小山,乾隆年间陈英猷始建叠石山房,陈泰年、陈蕃等继其后。本书汇集有关叠石山房人、事、物,以志书体例进行编排,展现以叠石山为中心的地理风物和以陈氏为中心的人文盛况。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叠石山房志》手抄残稿;下编为补纂内容,编者辑录原稿内容,根据县志、族谱等加以补充,并以陈氏年谱殿其后。可资考察清代文士生活与科举状况、叠石山地理历史变迁及其人文景观的兴起等。
塘桥镇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享有江苏省围棋之乡、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棉纺织毛衫名镇等称号。塘桥镇地处长江之畔,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繁荣。塘桥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丰富。黄泗浦遗址作为唐宋时期的长江入海口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桥纺织业发达,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塘桥围棋文化兴盛,围棋教育资源丰富,各类围棋赛事丰富多彩。《塘桥镇志/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根据“中国名镇志”关于突出“名”和“特”的要求,镇志里重点突出塘桥的纺织业和围棋活动两大特点。
内容简介
。《番禺集》收录其宋史研究文章,按内容分卷,计有“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典籍研究”“综述”“年谱一种”“辽金史研究”“序跋”“另文两篇”“录”等九卷。该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库”丛书的一种。
《龙游县志(简本)》,由新编《龙游县志》精简而成。完本57卷.300万字;简本24卷,50万字。 一、简本编纂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挥县志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功能,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龙游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时间断限和完本一样,以事物发端为上限,以2005年12月31日为记载下限,但卷首彩照在时间上有所延伸。 三、人志资料主要取材于正史、旧志、专著、档案及调查资料,凡直录文献原文的,均注明出处。 四、简本和完本一样采用类目体,设卷、类、目、条目4个层次,以卷(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2020年春季刊选载的16篇论文以城市史和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作者来自北京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城市书写”栏目4篇论文,阐述近现代北京城市的历史及变迁。“经济社会”栏目5篇论文,考察元代大护国仁王寺的江淮寺产,梳理嘉庆、道光两朝清查八旗抱养问题等;“教育文化”栏目3篇论文,论述民国时期通县的“民众教育”,考察孝文化的传播问题等;“史地考索”栏目2篇论文,考察清河汉城是汉昌平城等问题;“史学思想”栏目2篇论文,分别考察了刘知几和朱希祖的史学思想。
本书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2018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基本情况,反映了铜仁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成就,具有的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全书指导思想明确,结构合理,编排规范,层次清楚,体现了年鉴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为各界人士认识、了解、投资迎泽区提供了一部信息量大、准确度高的地情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开展对外交往、招商引资以及全民创业提供了窗口和桥梁。
瓦当出于普通艺人匠人之手,本地瓦当就势必会融入云南民间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制作工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文化遗存,本土瓦当和任何其他类型的物品一样,它们都包含着云南边城的历史信息。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研究云南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富平县志》,吴六鳌修,胡文铨纂。全书共8卷,约15万字。卷首有毕沅叙、吴六鳌序,内容包括地理、建置、贡赋、水利、职官、选举、人物、艺文,下设29目,有图6幅。《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著录,流传较广。此次校注以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吴六鳌修、胡文铨纂《富平县志》为底本,又参校西安师范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富平县志》、西安博物院藏明万历《富平县志》、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刻孙立山先生富平县志》、乾隆五年(1740)《富平县志》、光绪《富平县志稿》诸本,择善而从。篇目顺序仍依原版,全书用规范简体字横排。正文用宋体,另出之注释、校记皆用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