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先生曾说, 桥梁是一国文化特征 ,中国古桥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千百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庆普先生是古桥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主持北京城门、城楼、古桥的修缮、拆除工作长达四十余年。本志是孔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是根据其手中所有古桥相关资料撰写集结而成,旨在对古桥研究与保护事业起到应有的作用。 全书共收录古桥资料1952座份,古桥照片1689张。不仅记载了古桥的技术数据、结构形式及建造方法,而且对一部分构造复杂的古桥进行了技术鉴定。 古桥的印记渐渐远去,但研究工作者的脚步没有停息,在中华大地上,城市的面貌日益变迁,我们需要凭借本书的回忆来塑造古桥的旧日影像,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礼物。
《永乐大典》收录的安徽江南方志主要包括三府一直隶州,即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三个府,广德州一个直隶州。根据《明史·地理志》《南畿志》《明一统志》等记载,《 安徽江南方志研究》按明朝安徽行政区划的归属情况来安排全文。 《 安徽江南方志研究》按照上述行政区划的顺序,将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州各为一章,每章之下则按其属州或属县的方志设立节目,对每一部志书的编修时间、佚文价值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义乌丛书的一种。本书围绕历史沿革、古建遗韵、古村胜景、古法陶艺、缸窑族人、古村轶事、古村遗风、古村新生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重点突出“村以技名”这一特点,对龙窑文化进行梳理和深度挖掘。通过对古法陶艺流程的细节探寻,回归窑文化作为村落史的意义和价值。本书着力点通过对缸窑人的系列采访,复原缸窑古建、古风和族人记忆,以此丰富缸窑作为一个古村落的特殊性。
卢作孚经过数年努力,使一度匪患猖獗的偏僻小山村北碚呈现出蓬勃生机,抗战时期,大规模的内迁更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1944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地方志纂修办法》,北碚管理局也奉四川省令修志。《北碚城镇化变迁 北碚志九篇及相关资料汇编》收录了北碚志九篇及修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此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卢作孚与民国时期北碚城镇化变迁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资料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