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中,美国把从日本统治中夺回的台湾交给蒋介石接收,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的新页 在美国战略布局谋略之下,台湾人刚挣脱 皇民化 ,又立刻成为防阻共产势力跨越的 西太平洋防线 枢纽。台湾北承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琉球群岛,下接菲律宾、新西兰、澳洲,外有美、苏角力,内有国共相抗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台湾人走过二二八事件、戒严、白色恐怖、两蒋统治、十大建设、联招、万年国会、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重大事件,历经各类社会运动与抗争后,终于一路走向民主化。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问,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 苏北人 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消失的古城(增订本)》是历史学家王笛对晚清和民国初年成都历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生动讲述。作者以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大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城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过程。从书中,可以看到人们坐茶馆、逛庙会、庆祝节日等各种活动,茶客、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剃头匠、乞丐等三教九流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现 代化和社会变迁对他们的影响。 此次增订,新写了前言,调整了结构,充实了内容,设计了藏书票,并对插图进行了精选。全书插图共43幅,新增的16幅主要是人物 情景图,呈现了彼时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的生动画面。 这本书是对那座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城的纪念。
作为江南地区代表性的曲艺形式,评弹通过说书人 走码头 深入市镇乡野,成为江南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本体。近代以降,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性为社会巨变所打破,全新的生活方式也令评弹艺术演化出了诸多新特征。艺术的常与变,本质上是艺人在时代大潮下的个体因应,也反映在其日常生活的变迁之中。 本书在考察评弹与传统江南社会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选取20世纪20年代后评弹的都市化演变期、40年代的孤岛繁荣期与1949年后的组织化时期进行比较,探究说书人日常生活在江南社会百年变迁中的 常 与 变 ,剖析社会、人与艺术三者间的互动关系。
山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山更是在众山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能。著名汉学家沙畹从泰山入手,深入剖析了泰山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尊奉的原因,以及泰山信仰内涵逐步变化与丰富的过程,从而探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宇宙观和宗教祭祀。沙畹曾亲赴泰山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碑铭与地方文献资料。他在书中首次运用正史、碑刻、民间传说、民俗资料等多种史料,将中国传统名山纳入文化史、政治史和宗教史视角进行考察,创立了中国神圣空间研究的基本范式。
蒋蓝笔下的《成都传》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 成 (古蜀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与 都 (两江汇聚的低地)的分野,到 成 与 都 的汇聚为城市的演变;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是《成都传》的复线构成,比如杜宇与凤凰山、开明氏与茶叶入川、司马错和张仪与成都城的雏形、李冰与天府富庶格局的形成、文翁兴教的人才格局 成为贯穿《成都传》的两大经纬之线;成都自古以来的水路、陆路的交通史,成为了成都包容吸纳的两条血脉;成都经历十几次的移民,形成了人种、文化、风俗、园林、饮食、建筑、街区、植物的落地与繁荣,充分彰显出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底蕴。这一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本书为《四川旧事》的姊妹篇。成都,这座承载了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遗产的中国名城,其发展历程沉淀了千年的风华。《成都旧事》一书揭开了城市记忆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探索那些鲜为人知或接近遗失的历史篇章。其中包括城池布局的变迁、今已消逝的古迹、昔日成都居民的新年风俗,以及在青羊宫举办的赫赫有名的武林大会等内容。书中还叙述了成都的历史掌故和趣闻逸事,如历代建立王朝的君主、晚清时期的奇人傅崇榘等,并通过一系列宝贵的旧时摄影作品,将成都往昔的城市面貌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
本书与《成都旧事》为姐妹篇。本书披露了四川历史上少为人知的谜团和奇事,介绍了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并配有多幅珍藏老照片,图文并茂,文史结合,严谨而又不失趣味,展现充满魅力的巴蜀文化。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美国人谈工作》是普利策奖得主斯塔兹 特克尔的口述史巨作,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图书。本书也为美国前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拍摄关于21世纪的工作的纪录片提供了灵感。在书中,作者以出自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之口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美国人对这个社会、对工作的评论以及发自内心的看法。少数幸福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许多美国人对他们的际遇感到大失所望。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即工作虽然辛劳,但仍然能为普通人提供意义。通过口述历史,作者记录、呈现并书写普通人的生命、历史与故事,亦反映宏大历史叙事所缺失的丰富细节。
本书以阮籍与嵇康的生平经历为叙述顺序,对两人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等做了详尽叙述,并撷取两人生命中具有转折性重大意义的事件加以深入分析,全面展现其思想与人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的命运走向,同时从侧面呈现了以阮籍与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的思想风貌以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本书是一部复旦校史散文集。全书共分四辑: 复旦源 地理志 人物谱 师友记 。 复旦源 ,主要介绍复旦校史沿革、古老建筑和校园角落,如《 简公堂 的前世今生》《孤傲的 子彬院 》《 景莱堂 与 学长 叶仲裕》等;同时寻找校园里的花边趣事,如《武大的门房和复旦的门房》《留住大礼堂的交响乐记忆》等。 地理志 ,介绍复旦的周边以及与复旦有关的地标,如《被湮没的邯郸路桥》《3路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江湾机场历史片断》《由群艺照相馆想到的》,等等。这些周边和地标,或是复旦校史的组成部分,或有复旦师生的亲历故事。 人物谱 ,以介绍与复旦有关的人物为主。这些人物,或是名人,如陈望道、苏步青、孙寒冰、邵洵美、陈仁炳和夏志清等;或是与名人有联系的普通人,如 费巩案 的亲历者邵全声、金宇澄的母亲姚云等。在描写耳熟能详
2023 年 12 月 19 日,在 长干古城 南京西街遗址重要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 上,权威专家认定,在南京西街发现的 越台环壕聚落 应称 长干古城 ,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是南京历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 本书开篇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北图霸业建造越城和长干古城的惊天发现说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到湖熟文化、吴文化,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太伯奔吴到楚吴争战,从长江到秦淮河,从长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荡荡,开天辟地,南京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远古、上古时代隐隐闪耀。 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开金陵王气的序幕。从中古到近古,南京屡屡成为龙兴之地,历经东吴霸业,建康风云,南唐偏安,宋元沧桑,大明基业,清代浴火重生,中华民国肇建。在中国的许多历史转折
本书紧扣新中国史的研究,从城市发展这一角度入手,系统、quan面、多角度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quan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城市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 1978)、城市快速发展时期(1978 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三个部分。书稿的出版将对中国各大城市走上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新时代各级城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区情、市情的发展道路提供类历史借鉴,为未来构建适合中国人民的美好的宜居宜业幸福家园提供理论参考。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C.霍曼斯因 社会交换理论 闻名于世,本书是他构建理论框架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霍曼斯根据丰富的庄园租役簿、管理账册、法庭案卷、文学作品等原始资料,通过土地、家庭、庄园和节日四个专题,详细考察了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个体意识与群体行为、身份类型与依附关系,并特别关注了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继承制度以及节庆习俗等问题。霍曼斯做出的若干判断至今仍不过时,为前工业时代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也使他成为该领域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历史长河中一股强韧的力量。以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为代表的草原豪杰,统治欧亚大片内陆区域达13个世纪之久。《草原帝国》记述的,正是突厥、匈奴、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自身兴荣,及其对区域历史,进而对世界文明格局与秩序的影响。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 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作者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即关注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草
20世纪20 30年代,旅居中国数十年的英国女作家裴丽珠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撰写并修订了这部关于北京的经典作品。裴丽珠突破传统西方游记的异域化叙事,穿插个人见闻,在本书中充分展现民国北京的历史、社会、风土、民俗,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极富史料价值。本书初版于1920年,后又多次再版,在西方有关北京的著述中享有盛誉。此次出版,由资深研究者季剑青先生据本书1931年定本译出,并加以详细的注释,更便于读者的沉浸式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国内学术界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通论性研究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自宗族萌生开始,纵向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乡村社会与宗族的形成,上古宗族与中古宗族、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间的转折与变革,把握中国古代乡村宗族发展的基本脉络。下编分专题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基本问题,从乡村宗族的外在形态、内在功能、组织与管理,宗法血缘关系的扩散与族际关系,以及乡村宗族与乡里政治五个方面对乡村宗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充分收集有关史料,包括正史、野史、方志、出土文献、谱牒,以及近现代乡村社会调查的丰富资料,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发展的视野下,对中国古代乡村宗族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永嘉路》为《海上遗珍》系列第四辑(第一辑《武康路》、第二辑《衡山路》、第三辑《复兴路》),延续丛书的一贯风格,本辑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等所撰写的关于永嘉路(辟筑于1920年,旧称西爱咸斯路,1943年改今名)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的文章,既有对建筑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对建筑风格的专业分析,也有对曾经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政治家、建筑师、科学家、法学家、文化名人等历史人物的生动记述和深情追忆,还有对当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如实记录。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透过书中所记述的这些细枝末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温度。
本书主要讲述十多年来,作者自驾行程二十余万公里,持续地跋涉于蜀地鲜为人知或虽为人知但甚少有人涉足的古城堡和古战场。在写作古蜀城堡战场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史籍,所描绘的地理情况也是亲自勘踏。该书以散文的文学性、新闻的纪实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有机结合的笔法,来解读历史的流云和领略自然的岚烟。其可以为蜀地人文历史、古代军事史的研究者、热爱旅游者给予相关的实证和有益的启示,为酷爱蜀地历史文化的旅游者,提供拓展、探秘、寻幽的新路径。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