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宣和、靖康年间是历史上一个剧烈的震荡关节, 小说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内容及命运, 用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典雅的文字风格, 讲述一名参与此图绘制的画官的故事。 北宋汴京的繁华风情盈街遍巷, 徽宗时代的人物蔡京、童贯, 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 动荡中的国事、家事、人生、爱情, 虚虚实实之间, 作者借主人公徐承茵的视角, 描绘出一幅跌宕起伏的全景式历史长卷。 以史家之笔做小说,述事熨帖细腻, 记人活泼如生,叙情悱恻缠绵, 展示了宋代的文化繁荣与政治衰败, 人称 小说版《清明上河图》 。
本书是作者1910年赴云南、四川旅行时的记录。他同年7月由上海启程,经香港、海防进入云南,后北上入四川,由四川下长江,过三峡,11月返回上海。其中,海防至昆明段利用滇越铁路,昆明至成都段则是徒步完成的。其行旅之艰辛及对滇蜀风土感受之深不言而喻。本书分纪行和调查两部分,纪行部分主要包括滇越铁道、云南高原、从自流井(自贡)到嘉定(乐山)、峨眉山、岷江与长江、下三峡、访古战场、滇蜀山水记等篇章;调查部分主要是有关地势及交通、沿道形势(滇越铁道沿线、云南四川大道)和气候等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时拍摄的照片和亲手画的素描及旅途所得的拓片、名人笔迹等(约100幅),对了解和复原滇蜀地区的历史很有帮助。
《艽野尘梦》是 湘西王 陈渠珍于1936 年赋闲长沙时 , 回忆其 1909 年至 1912 年进出西藏的纪实 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 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 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 30 余处,新增注释 277 条。 以 1938 年 9 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 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推荐阅读的权威版本。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com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本书全面讲述老上海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上海的地标建筑、公馆名园、租界、弄堂里巷、 摩登 印记、老营生、馋嘴美食、乡俗俚语、文坛旧事、戏曲演艺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上海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上海及老上海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上海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本书讲述温州人传统性格与改革开放后创业历程。作者通过自身在温州生活的经历、见闻等,参以历史文献、社会学研究,对温州风土人情、历史社会,乃至经济发展历程与地方民俗特色展开论述,夹叙夹议,描画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温州人文画卷。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流动的塘河水赋予了温州人开放的、自由的心性,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禁锢的时代率先发轫,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 温州模式 。但另一方面,偏处浙南一隅,使温州人始终与主流文明存在隔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温州人既开放又封闭的心性,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使他们得以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也为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不会忘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有人义无反顾、踏上征途;不会忘记,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有人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一段革命的历史,由万千忠骨和热血铸成。本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通过曲折的故事、生动的细节、灵动的讲述,构建起自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广西解放的传奇史话,让尘封的档案与历史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解读一个个拨云见日的抉择是如何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让一个个追寻信仰的革命先辈从白纸黑字中立起来,引导读者走进历史中深刻领悟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在逻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老重庆的城市记忆。 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 沧桑岁月抹不去昔日繁华、战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大生意与小买卖、动荡年代的风云流转、忘不掉的鲜香麻辣、道不尽的逸闻轶事、苦中作乐的重庆人、巴渝印象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重庆及老重庆人的生活。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 在乡愁者的心窝 ,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 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 ,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
《梯田原乡 桂林龙脊镇》是一本深入挖掘和记录广西桂林龙脊镇及其独特梯田文化的作品。作者卢子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与亲身体验,生动地描绘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和丰厚历史,使读者能够了解龙脊镇、龙脊梯田的真实面貌。 龙脊镇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面,素有 龙胜南大门 之称,其东北角延绵着一片被誉为 世界梯田原乡 的龙脊梯田。书稿详细介绍了龙脊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并以龙脊梯田文化为主线,围绕龙脊梯田文化的起源、收成、建筑、服饰、习俗等方面,以散文的笔调展开叙述,讲述了当地居民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梯田在他们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深入的文化探索: 本书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和作者亲身体验,深入挖掘了广西桂林龙脊镇及其独特梯田文化的丰富内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有名的历史笔记,详细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民生百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书是一部解读《东京梦华录》的大众读本,作者的讲解有趣而亲切。大到中央政府各机构的分布、宫廷阁楼的坐落、城市街坊的规模与分布,小至市民的饮食生活、歌院茶楼的盛况,甚至娶妻生子的民风礼俗、饭店、夜市所贩卖的各种饮食和杂物,都尽在眼底,展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本书是 广西村落文化丛书 中的一本。 广西村落文化丛书 是 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程 系列丛书之一。丛书聚焦广西入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中国传统村落 等国家级或相应省级名录的有标本意义的特色村落,采用 准史志 的写作方法,深度展示广西乡村的自然和文化风貌,突显生发于村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源与融通,揭示民族地区乡村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 作品以岭南文化鲜明的古村落玉林北流萝村为书写对象。该村入选中国首批传统村落,文化传统深厚,建筑极富岭南特色。有大型古建筑群,是中国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型。作品从历史文化角度切入,用散文笔法,借鉴小说艺术,挖掘陈柱等历史人物当年在北流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无锡国专在萝村办学为导引,还原当年到过萝村的巨赞法
古蜀文明发源在哪?究竟由何人所建?古蜀国真的就是隔离于中原的西南世外桃源吗?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古蜀五大氏族部落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故事 青铜大立人、通天神树、铜纵目面具、金杖 历史尘烟挖掘出真实的瞬间,深埋于地下几千年的古蜀文明终于露出它神秘的面纱。 这本书不讲众所周知的大历史,不用小段子抖机灵,而是以三星堆博物馆出土的国宝入手,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上打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蜀地文明盛衰兴亡的历史脉络。 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物的科学判断、专家的讲解等各个方面,客观揭秘一个鲜活的古蜀之国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发展。
《青海事宜节略(外二种)》收录了:一、《青海事宜节略》;二、《青海衙门纪略》;三、《湟中杂记》。《青海事宜节略》记述了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立青海办事大臣署到文孚任青海办事大臣期间,共85年,青海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事情的起因、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和善后措施,逐件加以概括整理,实际上是一部清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青海民族史纲。《青海衙门纪略》记述了自青海衙门设置到乾隆四十一年的有关事务。《湟中杂记》用志的体裁记述了青海建置、山川、职官、兵防、寺院、民族、贡赋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青海地方史志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本书全面梳理了宁波江厦街的历史变迁,为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之一。 江厦街 是宁波旧时城市经济的缩影,自古既是宁波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也是商贸要地,是宁波商贸文化的标志性地理节点,古往今来商潮涌动。本书即以现在的江厦街区域为中心,以 观潮 之线索,带领读者感受江厦数百年商业繁华,以地理(街道、区域)的历史变迁,反映宁波商贸文化的发展历史。本书分为五章,分别介绍江厦街的兴起与水路运输及贸易的关系、街道的历史变迁、江厦街上特色商铺、江厦街与市民生活以及与江厦街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书全面讲述老北京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北京城当年的皇城旧影、名寺古刹、节庆习俗、馋嘴美食、京腔京韵、戏曲杂谈、五行八作、把玩养宠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城及老北京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这是一份田野调查和文史探寻的特别报告。作者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银姓仫佬族作为观察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仫佬族的族称、族源、迁移历史、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生存地理、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罗城仫佬族特别是中石银姓仫佬族的独特风情与魅力。这是作者深入兄弟民族 仫佬族核心地带的一次独特行走,力图给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调查提供个人的实践方案。
本书是 广西村落文化丛书 中一册,围绕桂林大圩古镇展开书写。全书分为八章,细腻的文笔,翔实的史料,配以上百张精美的图片,将大圩的自然环境、成圩发展、礼数文化、传承发展等做了细致全面的介绍,为读者重新认识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大圩古镇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