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古蜀文明与以中原文明为主导的黄河文明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的血缘关系,进而确立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地位;亦将古蜀文明置于全球史视野之下,由此观察古蜀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史的作用。如果说,在中华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 之时,古蜀文明乃是长江上游最亮的星;那么,当中原文明崛起,引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而呈现出 月明星稀 乃至 皓月凌空 之际,古蜀文明之星却依旧在西南大地的夜空中熠熠生辉。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源同体,相辅相成,四五千年一路过来,栉风沐雨而风颜不改。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意识的观照下,甚至全球史的视野中,古蜀人民都极富前瞻性、创造性,极具发明精神并勇猛精进,且兼有宏大的开放胸襟以及细腻的家国情怀、人类情怀。他们为中华文明推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以手资料深入剖析了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了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区互动关系。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 本书从社会 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资源与社会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书以商周时期铜器资源为中心,首 行系统性的考古学研究,然后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结合的思路全面复原了商周时期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类别的资源,参考考古学材料以及甲骨卜辞和金文等文献资料,提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存在着各具特征的资源流通模式。三个时期可分别用“筑城聚珍”“器料官营”以及“授命分器”来概括。 ,作者以中心与周边的关系为视角,阐释了资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机理。 本书以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地构建起商周时期的资源与社会体系,同时也为考古和科技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典型案例。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 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低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图书《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央视正在热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改编而成,以文物讲文物,以文物述文明。该书每季透过25件国宝的展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 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朱凤瀚主编的《青铜器与金文(第2辑)》收录了26位学者的30多篇论文,26位作者多为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其中不乏如朱凤瀚、李零、李学勤、冯时、夏含夷、周亚、张昌平等以研究青铜器和金文而享誉学界的学者。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很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靠前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在商周考古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2023年双春逢吉,祥纹送金。青铜器承载着中国传统礼制,是我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见证者。青铜器初的模样与我们今日所见十分不同,彼时为金色,故又称 吉金 。因时间流逝,产生锈蚀,颜色转为青绿,器身上的精美纹饰也被隐去了真容。故而《千铜千面》周历选用以各色线条勾勒器物纹样的方式,展现其古朴之美。全书精心挑选了54件青铜器物,涵盖了鼎、觥、卣、彝、簋、盉、壶、尊等多种传统青铜礼器,各器身所饰纹样包含鸟形纹、兽形纹、龙纹等,周历背面配以文字,对纹样进行了细致的讲解。2023,一起走进 吉金 时代,感受古青铜带给我们的震撼。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中国 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是一套馆藏重要文物著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图录。全书分甲骨、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木器家具、玺印、瓦当、铜镜、钱币、陶俑、佛造像、墓志、杂项、绘画、书法、古籍善本、明清档案、历史图片等卷,基本涵盖了中国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部分。 其中,《青铜器卷》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个分册。本册是为商代分册,收录馆藏商代青铜器精品159组(165件),不仅有旧藏,还有近年新入藏的器物,是研究先秦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该书是一本关于山西省隰县的铜质文物图录,图录中共有四批材料,两批是考古发掘的,另外两批是馆藏文物。第一批材料是庞村墓地青铜器,第二批材料是瓦窑坡墓地青铜器,第三批材料是小西天金铜造像,第四批材料是其他铜质文物。隰县自隋唐以来一直到民国,行政建制都是隰州,是周围四五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这些隰县青铜器图录反映了古隰县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一个缩影。该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保存价值。
本书对汉中地区出土商代铜器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揭示了其材质和制作技术特征,指出汉中地区在商代存在本土的青铜冶铸生产,并探讨了汉中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汉中铜器材质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技术差异既可能是铜器群整体年代跨度较大的反映,也可能是其制作地来源复杂多样的体现。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自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之后,历经坎坷,颇多传奇,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该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向为史学家所重视。其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十分精美,是西周前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 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本书分前篇与再篇一部分:前篇详细介绍并辨析了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五种大盂鼎旧拓本以及早期大盂鼎拓本的流传与”二白”本,同时考稽梳理了”全形拓”的相关知识、大盂鼎的出土和归藏历史以及有关”小盂鼎”的知识。再篇从清仪阁铜器拓本着眼,考稽了早期”全形拓”的
本书收录香港著名收藏家朱昌言所藏的西周青铜器共75件。全书采用实物原拍图片,若干青铜器的器型、纹饰、铭文,如有特色都予以放大,体现青铜器本身的无穷魅力。青铜器文物按照年代或朝代先后次序排列。器物释文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介绍了青铜器的名称、年代、尺寸、重量、制作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传世经过等过程。是难得的青铜器藏品集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