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研究》分 概论 铭文考释 形制和纹样 实验考古 四大专题,收录了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中国青铜器研究》图文并茂,既有对中国青铜器发展阶段和艺术特色等的宏观叙述,又有关于铭文、形制等的微观探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关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多个研究面向。《中国青铜器研究》研究平实、内容丰富、论据充分,既可以做青铜器研究入门,也可以作为青铜器的深入研究参考来读,是青铜器研究bi读书。
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推动东周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深化东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以补充文献材料的不足。 本书选择东周青铜器中地位*重要、数量较多的青铜容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打破地域观念和界限,将各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以器类为纲统一进行型式分类,研究每一类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谱系,透物见人,揭示东周青铜容器 铸造 的东周历史的面貌。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 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有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的研究非常繁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对器物辨伪的考证和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该书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简称《铭图》)的索引,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器物出土地索引、器物现藏地索引,还附有本书与《集成》《三代》《总集》《新收》《近出》等书之间的对照表、 首次著录器物 、《铭图》勘误等部分,以方便读者使用《铭图》。
该书为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续编 ,收录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见有铭青铜器约1511件,其中未发表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家藏品)742件,占到全部内容的一半,现分成四册出版。本书收录的青铜器铭文来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期刊、书报以及作者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其中许多资料对古文字学和相关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该书稿收录了本次展览展出的118件(套)青铜器,根据展陈大纲内容,图录分为 既田疾兵 设宴飨客 异彩华章 三个主单元,并选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八件国宝级青铜器,另设 物华天宝 单元,涵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青铜农具、兵器、炊器、宴饮器、祭祀用具和乐器,集中展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时代耕种、征战、宴饮、祭祀、乐舞等社会生活,全书器物高清照、细节照和描述性、知识性文字搭配,图文并茂,同时穿插展览现场各单元的情境照片,再现较完整的展览场景,全面记录展览面貌,引导读者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卷分为上下两册。该卷上册文字部分,*编属绪论性质,其中 发现、搜集、研究史 一章所述之详,极大地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林先生在对中国、日本和欧美有关著作的恰当评述中,进一步阐明自已的研究方法。而*编的主体, 青铜器种类的命名 、 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 两章,是他精心钻研青铜器的基础性工作。上册第二编,对殷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林先生考察殷周铜器用途和时代演变时,尤其注重出土墓葬中的器物组合和同铭文的器物组合状况。*卷下册图版部分,根据上册所作殷周铜器类型学的系统研究,将从鼎、鬲、甗到乐器和杂器,共计五十多种3500余件铜器的图像,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实际是一部相当齐全的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本次翻译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日籍教授广濑薰雄先生翻
本书在对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海岱青铜器的形制、纹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青铜器的组合、铭文,从器物层面,构建起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时间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海岱青铜器的文化构成、文化格局与演进以及在墓葬中的摆放情况,构建起海岱青铜器的空间体系。进而从社会层面,分析海岱青铜器的族别、国别与性别特征。*后从制度与思想层面,探讨了海岱青铜器的器用制度、制器思想以及东周时期海岱思想文化格外繁荣的深层次原因。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 首阳斋 是上海博物馆捐赠人、美国著名华裔收藏家胡盈莹、范季融伉俪的斋名。斋主十分注重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与学术内涵,把收藏青铜器看作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海外收藏家中独树一帜。 本次展览精选首阳斋所藏七十件(组)青铜文物出版成为图录,涵盖了我国青铜工艺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作品,并包含诸多带有铭文的器物,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 首阳斋所藏青铜器迄今为止从未公开展出过。该图录定将弥补国内公私收藏之不足,对于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外所藏中国古代青铜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一本关于青铜鼎类别里的特殊类别,比如青铜分裆鼎、青铜方鼎、青铜扁足鼎的书。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定名、类型学分析、起源与消亡的原因、地域特点、纹饰、铭文、组合关系等方向,梳理分析出土与传世的特殊鼎类资料,得出器物发展的脉络,以供研究者参考。
贾文忠、贾树编的《吉金萃影》收录了贾氏文物修复之家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玻璃板老照片,记载了贾玉波及其师父王德山修复过的青铜器,其中不乏珍贵重器。在全面展示老照片的基础上,作者又对其中与当今各大博物馆所藏青铜器形近者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不仅述说了青铜器老照片的前世,还力求给出了它们的今生。
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在先秦时期曾属莒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拥有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莒南境内出土和采集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多入藏莒南县博物馆。本书精选莒南县博物馆藏151件(组)青铜文物,种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杂器等,其中大多保存完好,并包含带有铭文的器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014年,由十一家高校单位联合组织的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成立,中心专门设立了 金文与青铜器研究 平台,工作重点即在于以协同创新方式推动此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该书即是 金文与青铜器研究 平台的推动下而产生的学术集刊的*辑。其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新成果,文章涉及铭文的考释,铭文与简帛、历史文献的对照考察,青铜器制造工艺及纹饰的研究等方面,既有对传统热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考察,也有结合随州叶家山、宝鸡石鼓山等新出土材料而进行的研究,对于读者而言,是一场学术盛宴。对于学界而言,学者们提出的诸多重要学术问题将进一步推进青铜器与金文的研究实现新的进展。
《吴越楚青铜器》一书,是配套苏州博物馆于2017年6月28日 9月3日举办的 大邦之梦 吴越楚青铜器 展览出版的学术图录。本书共收录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等全国23家博物馆收藏的吴、越、楚青铜器一百余件/套。全书共分为四个单元。*单元为青铜兵器,以吴、越、楚世系表为主线,囊括吴王夫差剑、吴王余眜剑、越王勾践剑、楚屈喜戈等28件/套兵器;第二单元为青铜礼器,主要包括鼎、缶、敦、簠、尊、盏、匜、盉等近50件/套,其中以楚国礼器居多;第三单元为青铜乐器,共13件/套,有曾侯与钟、秦王卑命铜甬钟等与吴、楚战争密切相关的重要铭文乐器,也有 吴配儿 铭青铜句鑃、錞于等吴越典型乐器;第四单元为青铜工艺,主要包括反映青铜器铸范、嵌错金银铜、同心圆首、菱形暗格纹、复合剑等工艺精湛的相关器物10
发现于秦始皇帝陵园的46件神态逼真、形态各异的原大彩绘青铜水禽,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时代*早、数量*多的一批青铜雕塑,在形制、表面装饰以及表现风格上特征鲜明,明显有别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其他青铜器。本书采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合金工艺、矿料来源、装饰工艺以及体内泥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中西方古代青铜器工艺的视野下,对彩绘青铜水禽在铸造工艺、合金工艺以及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为全面了解战国晚期秦国至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冶铸工艺以及探索战国晚期秦国(秦代)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科学证据。
朱凤瀚主编的《青铜器与金文(第2辑)》收录了26位学者的30多篇论文,26位作者多为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其中不乏如朱凤瀚、李零、李学勤、冯时、夏含夷、周亚、张昌平等以研究青铜器和金文而享誉学界的学者。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很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靠前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在商周考古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