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口述 历史 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 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 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 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 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 在延安十三年的辉 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 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口 述、实录和学者的考证,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十多个 的 友人的历史群像,再现了中国抗战和延安走上世界大 舞台前的 窑洞外交 活动的历史风貌。
在辛亥革命110周年将要到来之际,为弘扬陕西人民的革命斗争传统,继承和发扬辛亥先贤与时俱进的珍贵精神遗产,发展扩大统一战线,激励人们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先贤后裔马正、陕西辛亥革命研究学者张应超历时2年,对数十位后裔进行采访,将他们所知道的真实生动的人和事裒辑成书,书中不仅凝结着辛亥革命先贤的奋斗精神,还聚集了先贤后裔和后生晚辈的怀念、仰慕之情。
在美国的 50余年,董鼎山一直是上班族,没有专事笔耕,但这无妨他硕果累累的蓄积。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本书是董鼎山先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终老,叙述得非常详尽,对现代学人有非常大的启示。 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
《苏联的命运》包含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命运的深刻思索,全书分三个部分,*篇 捍卫改革 ,揭露 八月事件 的内幕,为新思维、公开化、民主化等改革政策辩护;第二篇 俄罗斯往何处去? ,记录叶利钦执政的1990年代,展现休克疗法、炮打白宫、车臣战争、卢布危机等重大事件背后的幕后较量;第三篇 令人忧虑的新世界 ,探讨恐怖主义、核扩散、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剖析了普京的领导制度。戈尔巴乔夫呼吁开展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改革,尤其高度赞赏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此外,他在书中回顾了与叶利钦、普京、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里根、撒切尔夫人、科尔等众多政要名人的交往,本书另收录了47张珍贵历史照片。
该书为民俗学研究专著。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各行业的赫哲族同胞为调查对象,书写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务员、教师等人的口述史。严格遵循口述史的记录规范与书写原则,如实记录诸位被访谈对象接受访谈时的情境。所有口述史内容都经过当事人的授权。通过被访谈对象(赫哲族文化持有者)具体讲述分析赫哲族同胞在生产生活、求学工作等方面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个人经历,从而系统揭示作为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赫哲族在文化传承方面 合宜 的选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系统揭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
本书内容以正德十六年(1521年)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到正德和嘉靖两位皇帝整个统治期,整个周期约六十年。 在此之前的欧洲各国,其经济、文化发达程度、综合国力尚不如大明帝国,远远不如。然而,就在这六十年里,欧洲通过大航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像装上了三枚火箭推进器,加快了速度,超过了大明。 让我们在轻松中,在幽默中阅读欧洲这些人,那些事。
林丽成撰稿邹逸麟口述的《邹逸麟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 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摯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
《高卢战争回忆录》是恺撒征服高卢后写的一篇回忆录,以独特的创作视角、高超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与西欧族群鏖战八年的全过程。在战争中,恺撒指挥的罗马军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战经验,战斗力获得惊人的提升。只有深刻理解高卢战争,才能深刻理解在随后爆发的罗马内战中,经济、政治、军事均处于劣势的恺撒为何能打败处于优势的庞培。这次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影响非常深远,深刻塑造了欧洲的政治、地理格局,改变了许多族群的发展轨迹,大大加快了罗马文明的北传,奠定欧洲文化基础的希腊-罗马文明圈现出了雏形。
克俚福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出身于马耳他的一个普通的修船工人家庭,叔叔是马耳他工党创始人之一。1977年 次来到中国,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修习本科。曾两次担任马耳他驻华大使,在任期间,积极促进中马的经贸文化往来。现久居香港,为律师事务所 顾问。 本书是访谈录,通过克俚福先生亲口讲述的从童年至今的生活学习经历,描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北大的巨大变革,反映了时代予以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与希冀。
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的商业银行之一。1986年,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之路,打破专业银行业务垄断的局面,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交通银行。在金融改革的浪潮下,交通银行承担起了中国金融改革试验田的任务。本书中20位亲历者将交通银行重组以来30年间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决策背后的细节娓娓道来。带大家领略交通银行30年来在金融改革道路上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历程,更深入地感受这些成就背后交行人所付出的努力。希望通过对交通银行发展历程的梳理,为交通银行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也让社会各界更加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