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写作和修改经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前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等。书中所有文章均由亲历者以*人称讲述,他们中有的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有的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任职,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堪称改革开放史的 活字典 活资料 。本书既有对史实的回顾,也有亲历者和见证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可以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手资料,也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新时期党史读本。
该书精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通过对王茂林、于幼军、杨汝岱、孙英等数十位省部级老领导、老同志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全国各地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陕西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前前后后、重庆计划单列往事、四川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扶贫工作、玉树灾后重建、凤阳大包干等。书中所有文章均为亲历者*人称讲述,他们多为重大事件亲历者、决策者,并长期担任省部级领导职位。书中既有对事实的回顾,也是亲历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目的是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杨祥银*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 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将继续秉持 回顾性、前瞻性、多元性与跨学科性 原则,围绕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跨学科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口述历史、社区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
《高卢战争回忆录》是恺撒征服高卢后写的一篇回忆录,以独特的创作视角、高超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与西欧族群鏖战八年的全过程。在战争中,恺撒指挥的罗马军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战经验,战斗力获得惊人的提升。只有深刻理解高卢战争,才能深刻理解在随后爆发的罗马内战中,经济、政治、军事均处于劣势的恺撒为何能打败处于优势的庞培。这次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影响非常深远,深刻塑造了欧洲的政治、地理格局,改变了许多族群的发展轨迹,大大加快了罗马文明的北传,奠定欧洲文化基础的希腊-罗马文明圈现出了雏形。
本书稿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一。由口述人阮仪三与整理者(撰稿人)潘君祥合作编撰。书稿对著名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教授的父母家庭、长辈师友、学术研究、人生阅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了综合性回顾。 口述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从而享有 都市文脉的守护者 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 古城的守望者 等美誉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正是这种身份和经历,造就了这部书稿特有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其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保护平遥古城、新绛古园、福州古巷、昆明古街、丽江古镇、九华古寺、杭州古宅等众多传统文化遗存的亲历性自述,为改革
阿道夫 希特勒是一系列灾难性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先例的战争罪犯。他充满愤怒,没有能力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位领导者,但他成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并对德国人民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极权统治。他是如何做到的?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确信,希特勒对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能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所谓的 克里斯玛 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劳伦斯 里斯深度考察了影响希特勒个性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并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进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专享标准》的写作和修改经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前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等。书中所有文章均由亲历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他们中有的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有的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任职,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堪称改革开放史的“活字典”“活资料”。本书既有对史实的回顾,也有亲历者和见证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可以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新时期党史读
习酒作为贵州本土的白酒品牌,在整个历史发展中比较特立独行,是白酒行业内的独特样本。习酒经历了白酒行业大起大落的过程,在陷入低谷后,被茅台集团兼并,但习酒并未被大集团淹没,而是借势复兴,树立自己独立的品牌。此书采集了20位习酒人口述史,包括钟方达(现任习酒集团董事长)、陈应荣、曾凡君、吕相芬、罗怀吉、吕良科、余林安、易顺章、廖相培、吕相才、杨翠兰、永胜村、季克良、吕良维、刘庆鹰、团省委、潘宸、侯世安、孔磊、高文娟,从他们的口中听见习酒历史,洞见习酒文化,并尝试探讨白酒行业的转型,倡导创建一种新型的白酒文化。
本书 精选了 17位全国劳模的故事萃集成册。这17位劳模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或五一劳动奖章,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乃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当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一个时代终结了,数亿人的生活就此改变。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后―任总书记,是苏联命运的重要见证者。 这是戈尔巴乔夫近期新的回忆录。作者站在人生边上,重思改革得失,力求吐露苏联命运的全部真相。他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生智慧,回顾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与详情,披露苏联解体前后鲜为人知的内幕,并驳斥对改革的诸多谎言和误解。
本书叙述了当代美术名家、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 新浙派人物画 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教授从浙江兰溪乡村里一个教书先生之子成长起来,出外求学,考入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后留校任教,在国立艺专众多名家包括潘天寿、黄宾虹、魏猛克、江丰、莫朴的熏陶下,通过登名山大川、去敦煌临摹壁画、深入藏区采风等体验生活,成为国画人物画大师的生活历程,以及他拜师海上名家王个簃、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并举办双年展的故事,并附有他与父母兄弟妻儿在生活中的真情流露,他对于艺术创作的总结和感悟。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新周刊〉口述史》以丰富的图文,让办刊人员讲述杂志创办二十年来种种秘闻趣事,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这群媒体人为一本杂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级的创刊人孙冕、封新城讲述《新周刊》的创刊经过以及对其精神之新锐的回溯;陆续入职的记者、摄影师讲述自己有关这本杂志的点滴记忆 为它奋斗、为自己追梦的种种美好与辛酸。这批人,他们或选择继续留守,或带着《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场旅程。在他们的回忆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体温,也同样留存着他们的青春热度。
本书为首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及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内容从多元化的视角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的剖析,也有实际案例的解读 ;既有口述历史方法论指导,也有口述历史记录文本,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术读物。
《信仰的力量 湘江战役故事集》以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 的历史脉络为线索,搜集整理了这期间发生在兴安、灌阳、全州等地的许多真实历史资料,并以故事的形式将战役经过、当地民众对红军的支援、革命火种的传播等娓娓道来,再现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赞颂了红军战士 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 的革命精神,感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信仰的力量代代传承!
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交代,季羡林先生邀请蔡德贵教授协助季羡林先生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本书通过口述整理的方式讲述了季羡林家庭、事业中的种种细节,如与婶母、夫人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那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没有想到的,都在其中。
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为王延洲口述、吴昌华整理而成,书中讲述了王延洲辉煌而又起伏的一生,重点叙述了王延洲投身二十九军、投考黄埔军校、考取航校、赴美深造及归国后的戎马生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将王延洲一生的辉煌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内容真实而细腻。书中收录了20 多幅旧照片,其中有王延洲本人各个时期的照片、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的**个飞行中队的照片,还有中美两国飞虎队员的一些合影等,这些照片都非常珍贵,既体现了本书图文并茂的特点,也将本书的精彩和珍贵的地方凸显了出来。
塔希尔·埃莱兹1943年生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特罗波亚的一个农民家庭,1961年中学毕业后被选派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了一年中文后,塔希尔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66年回国。在地拉那大学毕业后,他先回到家乡工作后回到地拉那大学教学,70年代中期再次来华在大连化物所进修。1992年,塔希尔出任阿尔巴尼亚社会剧变之后的**任驻华大使。1997年离任以后,他及全家一直生活在中国。塔希尔亲历了半个多世纪阿尔巴尼亚曲折的社会发展,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不寻常的关系,目睹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对北京大学不一般的情感。
本书讲述了朴永馨教授以高昂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上,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北师大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在特殊教育领域赢得了崇高地位。他曾经主持或参与了多种基础教育课程或计划的制订工作,为建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以大量抗战亲历者口述回忆为主线,同时结合战役实地寻访,使读者在阅读抗战老兵真实的经历中,亦可以对他们所经历之历史背景、战争经过等有系统了解,力求还原*真实的抗战。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立足于记述真实历史,对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全书以丰富的口述历史为基础,力求为读者呈现抗日战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振奋精神的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灵,永远铭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