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古楼河上的星光 拿督许廷炎回忆录》为马来西亚籍华裔商人许廷炎回忆录。传主许廷炎先生原籍广东普宁,为马来西亚成功闻商,现为金锋公共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霹雳州拿督。《古楼河上的星光 拿督许廷炎回忆录》以第一人称口吻回忆了许先生的家族史及创业史。许先生的生活经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商人,这对于了解和把握马来西亚华商二代三代的生活动态,维系他们和祖国之间的联系非常有意义。另外,《古楼河上的星光 拿督许廷炎回忆录》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很具可读性。
石油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朱光潜的美学著作《西方美学史·上》(包括一、二)部分、《西方美学史·下》(包括三、四部分)和朱光潜翻译的《歌德谈话录》,并配以插图。这两套书,《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包括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及言论,较全面地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及活动;《西方美学史》则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西方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是朱光潜很重要的著作。 歌德(1749—1832),德国有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很有名的代表,在自然科学、近代西方思想目前都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德国及欧洲文学史、思想史的关键人物之一。《歌德谈话录》较全面地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及活动,是我们了解歌德及欧洲近代思想的经典好书,在世界广泛流传。 朱
本书是迈克尔?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宾和恩斯特?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
本全书二十余万字,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叙了邬沧萍从出生到期颐之年的人生之路和治学育人历程,包括在动荡的年代中成长、我爱我的祖国、与新中国人口学共同走过的岁月、与中国老年学的不解之缘、百年回首等主要内容。该书由邬沧萍口述,李娟娟、孙鹃娟采写,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还从他的学生、亲人的视角反映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风貌。这部口述实录不仅仅是对邬沧萍教授百岁人生的真实记录,也能够生动呈现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治学报国、教书育人、老有所为的可贵精神,此外这部著作也是新中国老年学、人口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2万的犹太人为躲避希特勒的屠杀,历尽千辛万苦从欧洲辗转来到上海避难,这些登上 诺亚方舟 的犹太难民在上海开启了一段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新生活 本书收录了诸多经历了那段难忘岁月的犹太人所写的回忆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在上海的生活与经历。
在《良渚遗址保护口述史》编纂过程中,对于考古成果与研究方面,选择了五位专家的亲笔文章,介绍了六件里程碑式的大事,颇具分量与代表性;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有***的大咖,有良管委和当地镇街、村社负责人,有基层文博工作者和村民、记者的文章,既有发布,也有群众感受,体现了视角的丰富性;也有回忆施听更、何天行两位良渚文化发现先驱者的文章,史料颇为珍贵。 《良渚遗址保护口述史》按照政协文史工作“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要求,以口述史的形式,请方方面面的人士来讲一讲、写一写“我和良渚遗址保护”的亲身经历,让广大市民对良渚遗址有更生动直观的印象。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的《成都人讲成都往事》涉及成都人讲成都往事,在围绕相关成都历史事件、人物及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成都以前的一些地方性杂志如《成都志》《志林大观》等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文章进行了汇编。书稿中所选文章都是关于成都发生的诸多历史,其历时时期包括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同时也对成都市民了解成都历史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