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直至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时期,先后途经延安、延川、靖边、佳县、等12县,37个村镇,行程2000余华里,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世界上“zui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zuida的人民解放战争,度过了一年零五天的艰苦岁月,留下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初春,组建采访小组,沿着毛泽东转战陕北走过的路程,以行走 访谈的形式,对毛泽东曾经转战过的村庄、住过的窑洞逐一进行考察,采访窑洞房东后代和老村民、老民兵、老战士,搜集革命历史故事,征寻散存于民间的革命历史文物。《东方红》内容鲜活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既有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窑洞绘画与图片,又有房东后人的口述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他才学深厚,为人坦诚,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老师,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收入毛泽东致田家英信25封,书信手迹5件。收入的回忆文章也多涉及毛泽东和田家英非同一般的关系,特别是曾在田家英领导下工作十六年的逢先知的长篇回忆“根据自己的亲见亲闻,向读者介绍田家英是怎样给毛泽东当秘书的,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并以此为主线,记录一些有关他们两人的史实。”正如胡乔木在《校读后记》中所说,“这里的记载对于了解由40年代到60年代的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进而了解这一期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历史命运,尽管限于一个侧面,其重要性和珍贵性自不待言。”
毛泽东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关于毛泽东的传记亦是汗牛充栋,然而关于毛泽东情感方面的专著却一直是一个空白。本书正是结合毛泽东的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等情感线索,将中国革命的历程同他的情感轨迹交织在一起,完整而生动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再现了毛泽东富有人格魅力的个人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解读周恩来》作者刘济生教授用了二十年时间,锲而不舍地研究,写了周恩来的文化人格、周恩来精神,既写了早年周恩来,也写了周恩来在中年和晚年为了社会主义中国所作的努力,博引旁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一本耗费长期心血的力作。这一著作的出版,有利于推动对周恩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利于发扬周恩来的精神。
《解读周恩来》作者刘济生教授用了二十年时间,锲而不舍地研究,写了周恩来的文化人格、周恩来精神,既写了早年周恩来,也写了周恩来在中年和晚年为了社会主义中国所作的努力,博引旁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一本耗费长期心血的力作。这一著作的出版,有利于推动对周恩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利于发扬周恩来的精神。
余玮著的《魅力周恩来》讲述了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他出身名门,却是苦难童年;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拒绝蒋介石委任要职,发动组织指挥上海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力主毛泽东进党中央领导核心;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艰难推进民主进程;开国前夜,秉笔起草《共同纲领》,筹备开国大典,组建政务院,运筹抗美援朝,编制“一五”计划;代表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打开外交局面,实现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首师大出版社于2016年开始着手策划《窑洞红光—寻访毛泽东转战陕北走过的地方》系列图书。该书分为延安出发篇、榆林转战篇、佳县东渡篇。《窑洞红光》以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宿营入住的41孔民家窑洞为主线,通过实地采访窑洞房东或房东后人,搜集历史资料及革命文物,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伟人和陕北农民间发生的故事,达到以小见大,平凡中说真理的效果。希望读者跟随此书,沿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足迹,进行一次红色之旅,体验历史、分享感动、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