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想。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代经济的特点,文化和身份的冲突,由自我实现之责任带来的疲惫,以及自由主义的危机。
书号:9787208187986 书名:阿多诺选集 辩证法导论 定价:8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BHA190148)。本书着重围绕怎样测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基于测评数据改进科学探究教学等核心问题,开展持续、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的问题为:科学探究教学评价的定盘星和方向标是什么?怎样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与PTA检核量表?有哪些“以评促探”实施范式?本书可为当前推进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能的落地路径。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 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 维的全 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 、考证 维生 、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 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 作品。作者将 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 个真实、传 的 维,对他的生 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 诗佛 这 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 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 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下沉年代”,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体验。
内容简介 书号:9787220135811 书名:人文精神与未来世界/论世衡史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 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 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 个人选择 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这部传记首次聚焦一代文学大师鲁迅的感情史。基于史料,动情揣摩,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深刻情感。鲁迅作为一个“叛逆的猛士”,与他所要背叛的传统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时代并没有因为他是先驱者赋予他超越历史泥淖的神力。与许广平、朱安的感情纠葛,是大时代下人挣扎突围的悲怆剪影,全书因此在平实的叙述中浸染着孤寂的氛围。
本书由鲁迅博物馆授权提供500多张图片,由杰出鲁迅专家李文儒先生执笔,精心描写出鲁迅生平和过往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一部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 书画 作品。献给热爱鲁迅,热爱中化文化的人们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钱钟书是文学、史学上的通人,这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突出的造诣。他在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伴随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学术事业、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为钱钟书画了像,使读者了解到他的读书、著述、做人的诸多方面,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摄影后期,思路比技术更重要,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学习零碎的工具技术更有效果。因此本书不是各种技术的堆叠,而是一套摄影后期知识的体系。本书不仅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常用的后期处理工具,还展示了当今中西方风光摄影领域,*前沿的一些后期技术。本书不光会教你如何修图,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修,这些处理背后的美学原理是什么。本书由浅入深、从总览到具体,一共分为5个章节。
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西游记》的诞生为线索,从生活历程、思想发展、社会生活、人文活动诸多方面,着笔于有代表性的侧面,放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展示,书写了明代小说大家吴承恩的一生。书中大量运用与吴承恩相关的民间传说,辅以实地相关遗存,塑造了一位秉性聪颖、才华横溢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作品思路清晰,以人物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活动顺序展开,描写和论述兼及,事实考证力求有所本,也注重了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著名作家孙郁为张中行先生所作的传记。他从自己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出发,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这位有故事的老人的丰富一生。其间既有时间脉络,也有生命体验的线索,不仅叙其事,更画其魂。它的别致之处也在于,作者和传主的心灵之交,让这部传记在严谨客观之余,更多了以情动人的力量,对于想真切了解以至理解张中行的读者有很大帮助。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沦界的两大巨擘,生逢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历史巨变的时代,他们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程的复杂和艰辛。兄弟问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 向外界披露。 王洞主编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1955-1959卷3)(精)》共五卷,收录了一九四七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一九六五年夏济安因病逝世,十几年问兄弟二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聊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说抱负,议时政,推心置腹,无活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