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呈现费孝通独特一生的传记。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其《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著述已成为经典学术著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全书把费孝通近百年人生分三个时段:第一个为1910 1949年,是他成长、留学与以学术扬名海内外的黄金时段;第二个为1949 1978年,费孝通从清华园到西柏坡,接受全国院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参与主持国家 民族识别工作 ,在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学研究者,在学界提出与解决了许多学术和现实问题。但这段时期内,也被中断了个人的学术生命。第三个为1978 2005年,费迎来了第二次学术生命,同时也是他政务最为繁忙时期。 全书写出了一辈子以 秀才 自居的费孝通,在为人为学为政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眼
将至古稀,知名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台中联动叙事,回忆在欧美求学的岁月,提及自己选择地理学的原因,并将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质展示给读者,坦率而真诚地完成了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 从中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到英国、美国,辗转于不同文化的段义孚,是一名真正的世界主义者。他的世界,从行为和事件走向了观念和思想,超越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拥抱了更为辽阔的人类文明。如何在平凡的事物与事件里,去体察个体生命的意义?怎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段义孚的经历也许是特殊的,但他的问题却是普遍的,也正因如此,他的观念与思想,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本书是汤因比的交游录,是其晚年时期的回忆录姐妹篇之一。汤因比在本书中书写了对多位长辈师友的回忆,包括对他的成长具有深刻影响的长辈,如哈利叔公、夏丽婶婶、伦德尔老师,诸多英国以及英联邦的名流,如莱昂内尔 柯蒂斯、布赖斯勋爵、史末资、阿拉伯的劳伦斯、尼赫鲁,在各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如马戈柳思、齐默恩、内米尔、托尼、哈蒙德,来自东欧、德国、美国的学者,如卢托斯瓦夫斯基、韦斯特曼、克兰、德国波恩大学诸学者,甚至包括希特勒、贝尔贝等纳粹成员。本书对多位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进行细致的描写,文字真切风趣,对有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也进行了阐述与评价,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及学术氛围进行了回顾。书写、评论这些人物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汤因比自身的经历、思想、价值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权威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最耀眼之处。
20世纪*杰出的语言学家诺姆 乔姆斯基相信:人类大脑具有一种内置的语言官能。语言是人人都具有的生物天赋。他还认为,所有的人类语言及其语法结构都与人类的大脑有联系。 乔姆斯基既是一位富有开创性的语言学专家,又是极富争议的国际主义者,在两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两位 乔姆斯基 均是启蒙运动传统的继承者,而这本书正是对 他们 *好的介绍。
没有人能否认罗兰 巴特在20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拥有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家、符号学家、作家、教师等多个头衔。其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承前启后,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还涉及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广告、戏剧等众多人文领域。时至今日, 先锋性 颠覆传统 等词仍然可以作为巴特的标签。这些注定了要真正理解巴特并不容易。 本书不仅图文并茂地简要梳理了巴特的核心观点与著作,更将其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巴特形象。作者还探讨了巴特与索绪尔、萨特、德里达等思想家的关联,并在书末提供了巴特主要著作的信息及进阶阅读建议。
本书303位人物肖像全部是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年龄为序,最年长者是出生于1892年的朱屺瞻,最年轻的为1938年出生的戴敦邦,作者为每人编写了生平成就简介。在步入1990年代之时,作者有感于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为此在上世纪1990年代的8年时间里,专注于对二十世纪学林文坛、硕果仅存的杰出人物进行广泛考察,寻访与二十世纪同行的学林文坛耆宿,先后访问各地老一辈学者专家三百余人,为他们拍摄肖像。本书拍摄的文化前辈适逢生活在二十世纪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背景里,他们承载着深厚的国学传统,经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又大都投身于抗战救亡运动;世变频仍,道路坎坷,历经民族忧患和政治创伤,他们依然执著奋斗,矢志不渝;他们是惊心动魄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BHA190148)。本书着重围绕怎样测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基于测评数据改进科学探究教学等核心问题,开展持续、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的问题为:科学探究教学评价的定盘星和方向标是什么?怎样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与PTA检核量表?有哪些“以评促探”实施范式?本书可为当前推进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能的落地路径。
内容简介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 1.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 2.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P2) 3.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P124)
本书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共同编写,收录了68位上海社科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与卓越贡献,展现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汇。全书还融入 建筑可阅读 和CityWalk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精美的建筑图片,以及通往每个大师纪念地的地铁路线和手绘地图,让读者能够 带着书本去旅行 ,跟随陈望道、谭其骧、徐森玉等社科大师的足迹,访问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等纪念地,深入了解社科大师的爱国情怀与治学精神,探寻上海绚丽丰富的城市文脉,传承上海的文化精神,彰显上海的城市品格。
人物传记。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她那个时代*天才又*挑衅性的声音之一,也是一位影响力两极分化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有人称赞她远见卓识,有人谴责她是骗子。她出生在普鲁士,父母都是犹太人。1933年,她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以批判世界对二战罪恶的反思而闻名。作为一个充满内心矛盾的女人,阿伦特在36岁时才学会用英语写作,然而她的*本书《极权主义的起源》却一手改变了几代美国人和欧洲人看待法西斯主义和种族灭绝的方式。她*著名、也是*争议性《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引发了轩然大波,争议持续至今。
该选题为 皖籍思想家文库 之一种。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方东美学术生涯,及其重点研究成果。所涉范围包括生命本体论、文化价值观、比较文化学和对中国哲学的诠释。其二围绕方东美的研究范围,集录传主有关文选。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技术,是 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 地为人类 造了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人类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 ,但是关于 技术 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本书作者布莱恩 阿瑟提出了 个颠覆性的观点:技术是 活生生 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 行事 逻辑,甚 技术自身正在变为 生物 。技术在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本书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 性作品,帮助我们重新看待科学、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 钝感力 ,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相对于激进、敏感、强硬等而言,拥有顿感的人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文中,作者从健康、恋爱、婚姻、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可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独特的解读,对现代人们有全新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 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 维的全 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 、考证 维生 、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 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 作品。作者将 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 个真实、传 的 维,对他的生 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 诗佛 这 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 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 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蔡鸿生教授(1933年4月 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师承中山大学历史系老一辈学者陈寅恪、岑仲勉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蔡鸿生教授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与中俄关系、唐代蕃胡的历史文化、市舶时代的南海文明、清代广州与西洋文明等,在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清代中俄经济文化关系史、岭南海事的历史进程诸多学术领域成果丰硕,为学界所推崇。蔡鸿生教授学问渊博精深,为人敦厚谦和,作育英才无数。为纪念蔡鸿生教授九十诞辰,受业或亲炙先生教诲者纷纷撰文,或发为纪念文字,感念先生的教泽;或撰写专题论文,发扬先生的学术。先生虽逝,遗教犹在,其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学术思想值得后学继承。?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之一。 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具有支配性力量的资本主义,何以独独从西方文明中孕生出来?韦伯从文化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一角度提出,近代资本主义以其理性化的持续经营和组织劳动为特征,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即“天职”思想、为职业劳动献身的工作伦理,与 新教的禁欲性格具有天然的内在亲和性。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派将工作奉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人生观,正是资本主义发展 适合的精神动力。新教的人生观促进了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化的生活倾向,如今,这已成为现代市民普遍的生活样式。虽然禁欲精神助长了近代经济秩序的诞生,但资本主义在建立起决定一切的秩序后,将自己的根基盘踞在机械文明之上,新教的入世禁欲精神,则解体为纯粹的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