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幼教指导实践,探讨为什么区域活动是“去小学化”很合适的方法,由此探讨和解决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和操作的诸多思考和探讨,并提供大量有效的实际操作范例指导,让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丰富相关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才干。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教育薪火书系·辑》全面介绍评论世界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全球的智能理论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成才之路,学术创新及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情况。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赴内蒙古讲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他是同事心目中的“追梦者”,他的人生达到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钟扬以他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钟扬小传)》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老师亲笔撰写的钟扬传记。作者参阅大量材料,并作亲身考察,从十六个侧面,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钟扬的人生画卷,清晰、丰富、厚重、鲜活,钟扬的音容笑貌与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这本书包含了五篇演讲稿,编排上比较完整,篇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第2篇是《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第3篇是数理读经,第4篇讲英文读经,第5篇讲成人读经。书名用第二篇演讲稿的名字“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作者从胎教讲起,那意思就是,早期接受(婴儿与小童)是储存灌输涵养型的,要避免理解型的,不要要求他懂,避免以大人的接受过程进行儿童教育。这就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幼儿、少儿期,反复阅读一个东西,就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反复阅读什么呢?作者认为应该读经典,即“经”,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在此原理指导下,还讨论了数理读经、英文读经、成人读经,可谓作了全盘规划。
本书系统梳理了美国教师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对教师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西部五省农村中小学基线调查数据,构建增值性评价模型测算教师教学质量指数,回答:教师是否对学生学业成就存在重要影响?教师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是否具有一致性?哪些因素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教师绩效评价中引入增值性评价所得到教师教学质量指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注意要点分别是什么?等问题。
本书参考《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政策文件对辅导员工作的相关规定,按照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将大学生发展问题案例划分为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辅导、网络引导、就业创业辅导、日常管理、党团与班级建设八大类,全面系统调研了当前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以及网络使用等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相关数据,从辅导员的立场、视角、经验出发,精准归纳当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成长困惑,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路,总结归纳了相关问题的基本处理技巧与方法,将工作经验理论化、理论运用实际化,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范式。创新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注重对案例细节的真实展现与本质规律的深层挖掘,对辅导员实际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
《见证: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高等教育40年》一书是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西安外事学院原院长、西安服装学院原院长李立教授进行的访谈。李力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0年,从教师到学校领导,亲历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发40年,记录了许多珍贵记忆和总结反思,成为大时代的“个性化注脚”。全书从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个体经历中,回顾展示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也实现了被采访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意愿。
《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南开大学校史丛书》中汇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三位作者,除胡适外,均为当时美国的研究东亚和中国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外交、历史、法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者,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顾临、曾于清华大学任教的霍尔康柏以及中国湖南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胡美等人。 文集通过论述张伯苓这一杰出中国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各领域的变化,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教育家张伯苓及其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成绩,颂扬了张伯苓的人格及南开教育事业的国际声誉与深远意义,同时,综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经济转变、哲学更替、医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1)学校文化特别是办学理念是确定学校特色的条件和基础;学校文化的重构是学校特色建设成功的标志。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 n(2)学校进行特色建设,首先要对学校文化进行意义建构,并把学校文化物化、行为化与课程化,使学校文化特色既有根基,又有个性与系统性,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 n(3)因为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针对学生个体的未来选择与发展,学校特色建设则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的整体发展是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条件的,因此生涯规划教育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n(4)从高中特色到高中多样化,再到高中教育现代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人是胜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以一位高职校长的视野与经验,以“人人是胜者”立论,揭示了高职教育的性质、规律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阐述了高职教育的新使命和改革发展方向,论述了提升高职教师素质、强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全面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施蓝海战略、建立全程职教体系的新见解。同时,对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和高职教育国际化等问题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真正的教师知道如何智慧地工作,聪明地努力。作者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语言,从学生成长、师生关系、自我精进、班级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一路走来的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策略,帮助老师们解决教学上的各种困扰。
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推动教育信息化由1.0时代进入2.0时代。本著作从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对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建设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成长的基本理念出发,探索在“以爱与爱”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在寻找自信、融入团队、不断完善自己和自己过程中的方法和“秘诀”。以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为路径,以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目标,善于依靠自己的“长板”建立以教师职业为中心的“多重身份”,善于寻找自己的“研究点”,善于利用身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课程,善于建立与家长的和谐关系,借多方之力促进教学,在研究中提升职业幸福感。从教师自身成长的个案出发,分析自身个性的教师生存状态,探寻教师个体教学行为的内在灵魂和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心灵根基,追求教师职业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科教兴国先驱教育家张謇/教育薪火书系》在借鉴已有关于张謇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关于张謇教育实践与思想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张謇成长、成才、投身教育事业,如何成为近代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思想家之过程为经,以张謇对传统教育及科举的分析与批判,教育与实业、经济之关系的主张,以及他在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向西方学习、职业教育、科普与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军事教育、特殊教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绩与思想为纬,希冀更全面、更系统、更简明地把作为教育家的张謇介绍给读者,使人们清晰地了解作为教育家的张謇在近代教育史上究竟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是怎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