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入三千多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包括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大政方针起过重要作用的各级官员、对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某种影响的社会名流、来华从事高等教育的外国人物等,记载了每位人物主要的高等教育经历、重要的教学办学业绩、相关的理念主张、重要的教科书和著作等。以古观今,鉴往知来,本书通过人物来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介绍梁思永是中国考古接力赛中的“第壹棒火炬手”,虽然他的一生仅仅度过了五十个春秋,但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整个中国的考古学界。《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对梁思永的生平和家庭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关心和研究中国现代考古学,以及研究、了解粱思永对现代考古学的贡献的有关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儒张载/教育薪火书系·辑》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叙述,客观全面评价,不有意拔高教育家的贡献,注重教育家闪光点的挖掘和传播,是教育家历史画卷现代版的呈现。书系成规模、系统化,学术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适合各中小学图书室和大学图书馆选择配置。
《中国近代教育的探索者严复》为“教育薪火”书系之严复卷。全书对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严复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教育理论成就及建构,从中西文化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研究,特别是由他早提出的德智体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史有参考价值。
《马相伯画传》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马相伯先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动荡,而且致力于救亡图存。他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在世间留下了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
《王阳明教育思想评述》基于阳明学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悉心梳理阳明教育思想的精髓。一章呈现阳明一生的学问、事功与讲学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提炼出阳明的教育目的论;第三章叙述阳明的教育主张;第四章概括阳明的德育思想;第五章梳理阳明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与其教育内容;第六章介绍阳明的社会教育与蒙学教育思想。
《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薪火书系》以陶行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叙述,客观全面评价,不有意拔高教育家的贡献,注重教育家闪光点的挖掘和传播,是教育家历史画卷现代版的呈现。书系成规模、系统化,学术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非常适合各中小学图书室和大学图书馆选择配置。
《马相伯画传》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马相伯先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动荡,而且致力于救亡图存。他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在世间留下了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
《201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里江苏高校的基本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从探究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情况的视角去组合和解构各个高校的数据信息,试图为高等院校学生、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社科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行政人员提供高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直观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书集合了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相关论文。分为两部分: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创新。不仅从教学原理层面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究,还契合了新时代下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此外还对思想政治专业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专题剖析和讲解,意在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推动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思想在高校的践行。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他在学术上提出中国历史“权力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率领的学术队伍被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南开学派”、“王权主义反思学派”、“刘泽华学派”等。谈到该书写作初衷时,刘泽华教授说:“80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刘泽华教授在《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之“前记(代序)”中说,“在我解析传统社会权力支配社会时
《人民教育家车向忱》以时间为序,向读者呈现出车向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少年时的忧国忧民、立志改造社会,到办平民教育、反对日本侵略,再到办抗大式学校、建设民主昌盛新东北,作者徐徐道来,真实再现车向忱先生的教育生涯。
《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南开大学校史丛书》中汇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三位作者,除胡适外,均为当时美国的研究东亚和中国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外交、历史、法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者,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顾临、曾于清华大学任教的霍尔康柏以及中国湖南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胡美等人。 文集通过论述张伯苓这一杰出中国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各领域的变化,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教育家张伯苓及其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成绩,颂扬了张伯苓的人格及南开教育事业的国际声誉与深远意义,同时,综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经济转变、哲学更替、医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是由的民主主义战士转变而来的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本书为陶行知的人物传记,通过四十多万字的文字,生动、翔实地记录了陶行知从贫寒之家起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逐步成长为一位的教育家的经历。同时,本书着重刻画了陶行知“人民之子”的形象,突显了其作为人民教育家的特点,是一部较为全面且的陶行知传记著作。
王云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他博览群书,自学成才,并得胡适主持商务印书馆经营,管理改革工作和编辑出版工作均成就斐然。同时,王云五在辞书编纂、教育、学术研究等诸多领域也大放异彩,令人钦佩。周荐先生的《王云五评传》,从“家世”“成长”“经营”“学术”“宦游”等八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王云五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一生。本书写作资料,除了来源于大量文献档案材料之外,主要来自于作者亲身走访所得。一是走访广东省中山市王云五故居,亲睹王云五生活的地理环境,感受当地的生活氛围,获得了大量手图片资料;二是采访在海内外居住生活的王云五先生的后人,采访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前辈,采集王云五先生在各方面的事迹、成就和评价等信息。这些手资料,对于构建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本书作者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