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七十年人生回首:一名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回顾》作者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退休教师,他在清华大学生活了清华大学生活了70年(1949年-2019年),为纪念和感谢清华大学的培养以及对清华大学的情怀,作者编写了这本文集。书中主要叙述七十年以来作者在清华求学、执教、求索、退休生活、居家并参与承办叔蘋奖学金的回顾、总结和收获,尤其是在这些历程里认知和感悟到人生的意义。
叶企孙(1898~1977),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之一,物理学家、教育家。在哈佛研究院攻读硕士时 **测得普朗克常数h值,该值在世界科学界九年内 被公认为***值。回国之初任教东南大学;后创立 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并任主任、院长;参与创办 中国物理学会并任多届会长;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创建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并任所长;任清华大学校务 委员会主任,与梅贻琦亲密合作,为清华大学的快速 稳健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937年在天津冒着生命危 险投入抗日战争。1952年院系调整,转任北京大学教 授。 叶企孙一生培养出数以百计的科学家, 两弹一 星 元勋大多出自其门下。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防 及科学事业培养和储备了各个关键领域的骨干人才。 储朝晖*的这本《叶企孙画传》以主人公的人生 岁月、思想脉络及科学、教育事业为基本线索,采用
《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虽未写作完成,作者就病逝了,但存稿中仍留有许多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作者在农村复兴事业上的投入与思考。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书中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陶行知,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