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图书馆文库:我的自学小史》是梁先生于1942年时,将自己 自幼修学,以至在某些学问上 无师自通 的经过,叙述出来给年青朋友,未始无益。 全篇文字简短,叙事朴实、精彩,全文从家庭出身写起,讲述了一个 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受家庭、社会,以及各种思想的影响,通过自学,渐渐领悟学识真谛,步入学识殿堂。同时,本书还加上两篇文章:《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与《自述》。《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是梁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给青年学子的讲演,里面详细地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自述》为梁先生1934年所作的长篇讲话,是他当年向众多青年学者讲述自己学术成长的历程。这两篇文章与《中学图书馆文库:我的自学小史》的内容形成互补,从中可以看到梁先生的一生正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极好实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一生从事教育救国,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早的试验乡村师范,其在旧中国进行的平民教育实践和探索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收录了陶行知本人及其亲友、学生的代表性文章近50篇文章,从多个维度介绍了陶行知一生的理想与追求、事业与成就、品格与性情,呈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平民教育家形象。
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他提出的种种主张,犹如黄钟大吕,百年来在中国人耳边奏鸣。本书通过他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忆,从多个侧面展现他饱经沧桑、功高德劭的一生。蔡元培的自述和小传,记叙他的家世,在旧时代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以及被迫离职的经过,在海外游学考察的感悟等。旁人的追忆,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再现蔡元培新旧兼修、渊博通达的学术,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风,总结蔡元培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留下的丰厚遗产,以及他各方面的思想。
张伯苓一生可谓传奇:早年参加清朝海军,亲历甲午海战;而后将余生献给教育事业 只为教育兴国,只做南开一件事,却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将张伯苓关于教育、关于兴国的 说 ,与著名人士、亲朋好友对他人生点滴、教育理念的 忆 相结合,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张伯苓开创的教育宏业,又从日常小事上展现他的不凡人生、卓越品行。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 志于学 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 好德不如好色 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为近代教育家、教育慈善家范源廉传记。范源廉师从梁启超,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曾先后出任教育BU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全书包括 概述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 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 范源廉年谱 等几部分,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聚焦于少年陈景润的人生轨迹,真实反映了少年陈景润在福州、三明等地成长的故事。该书从真实史料出发,讲述了少年陈景润是如何凭借良好的家教、恩师的提点、自身的好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克服种种苦难,*终踏入厦门大学的校门,实现了其研究数学的愿望。
1916年冬天,蔡元培踏着风雪,走进北京大学,把 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 的理念带进北大,更把教育救国的理念写进历史。 本书将蔡元培关于教育、关于爱国的 说 ,与梁漱溟、顾颉刚等著名人士对他人生点滴、教育理念的 忆 相结合,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蔡元培开创的教育宏业,也从日常小事上展现他的不凡人生、卓越品行。
《百年中国记忆 教育家》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精心打造的教育文化类丛书。 蔡元培(1868 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本书辑录了蔡元培涉及教育的经典论文以及冯友兰、傅斯年等人的回忆蔡元培的文章,内容丰富,从多个角度真实地再现了蔡元培从翰林名士到一代教育大家的传奇人生及成就。
本书为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近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本书是 百年中国记忆 教育家 丛书中的一册。 晏阳初(1890 1990),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本书收录了晏阳初亲友及学生的 三亲 (亲历、亲见、亲闻)回忆文章,并附有晏阳初先生关于平民教育的代表性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晏阳初一生的成长经历、教育思想及人格气质,真实再现了一代平民教育家的风采。
叶圣陶(1894 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驱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本书以叶圣陶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侧重展现传主的成长历程和重要功绩。在传主丰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也曾和今天的孩子们一样,面临过升学(科考)和择校的问题;也曾和今天的青年们一样,有过找工作的焦虑、职场的角力和创业的艰辛。可以说,一百年前发生在传主身上的故事,今天仍在我们周围发生着。
这是一本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纪念文集。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本书收录了好友、学生、子女等的三亲回忆文章近50篇及本人文章近10篇,从多角度展现了陈鹤琴一生的生平际遇、教育成就及人格魅力,真实再现了一代教育家的形象。
《钱穆传》以丰赡翔实的史料,层层剥去历史的尘垢、文本的遮蔽,以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国史大纲》等诸多著作的历程及学术成就等融入其中,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不仅总结了先生在中国历史和儒学上的不凡成就,分析其重要著述的特点和写作背景、史学研究的特色,还努力展现出传主*本真、*人情化与生活化的历史面目。 本书作者史学功底深厚,文笔生动,立足于知人论世的人物传记体创作,客观描述了大学问家卓荦不凡的一生,全面再现了钱穆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立体化的影像;通过描述与钱穆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直至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本书既叙事严谨又文采盎然,史学视野与文学表现相互融合,史料性和可
《百年中国记忆 教育家》丛书是我社2019年精心打造的教育文化类丛书。本书为丛书中的一册。 本书遴选50余篇张伯苓本人关于教育的演讲、文章及其亲友、同事、学生的回忆文章,完整勾勒了张伯苓一生献身教育的事业轨迹,艰难创办南开系列学校的奋斗经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精神,以及从爱国主义生发出 公能 育人目标以及重视团体活动、重视教育体育、着意引进西方新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创新。展现了一代教育巨匠一生仅做一件事,办教育救中国的爱国精神。
这是一本关于叶圣陶先生的纪念文集。 叶圣陶(1894 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本书收录了好友、学生、子女等的三亲回忆文章50多篇及本人文章20多篇,从多角度展现了叶圣陶一生的生平际遇、教育成就及人格魅力,真实再现了一代教育家的形象。
夏丏尊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其教育思想和创办的刊物等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本书汇集夏丏尊本人及其亲属、朋友、学生的亲历文章50余篇,划分为六个章节,系统梳理了夏丏尊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教育思想,对于了解夏丏尊的一生及思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这是讲述一个真实的美国的书,这是一个留学生扎根美国又连根拔起回归祖国的一段经历。作者于五十年代由香港赴美留学,由一个英语不太好的学生到知名大学的博士,再到知名的大学执教、任系主任、院长、校长,成为冲破“玻璃天花板”的华人学者,再回国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经历了留学生、阳春教授、大学高级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变化,亲历了中美的重大科技事件,期间还在美国华人界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直接促成我国首批赴美的“访问学者”成行。 本书回忆了作者离开西北大学任加州大学院长,又被聘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九年的经历。以旧金山州大为范本,从高层次角度提出自己对美国大学治学、治理的看法,分析了不同大学对学生的影响。也描述了作者在美国的家庭生活,包括搬家、育儿等等细节。字里行间,作者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