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图书馆文库:我的自学小史》是梁先生于1942年时,将自己 自幼修学,以至在某些学问上 无师自通 的经过,叙述出来给年青朋友,未始无益。 全篇文字简短,叙事朴实、精彩,全文从家庭出身写起,讲述了一个 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受家庭、社会,以及各种思想的影响,通过自学,渐渐领悟学识真谛,步入学识殿堂。同时,本书还加上两篇文章:《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与《自述》。《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是梁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给青年学子的讲演,里面详细地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自述》为梁先生1934年所作的长篇讲话,是他当年向众多青年学者讲述自己学术成长的历程。这两篇文章与《中学图书馆文库:我的自学小史》的内容形成互补,从中可以看到梁先生的一生正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极好实例。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 教育救国 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以生命为支点改造教育 陶行知传》分为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到乡村去为了大众的教育、抗日救亡教育在行动、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人生为一大事来五大章节,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陶行知先生以生命为支点改造教育的一生。
本书辑录了蔡元培涉及教育的经典论文以及冯友兰、傅斯年等人的回忆蔡元培的文章,内容丰富,从多个角度真实地再现了蔡元培从翰林名士到一代教育大家的传奇人生及成就。
马君武是国立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是获德国工学博士的位中国人。早年,马君武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国事奔走数十年,出任总理府的秘书长、实业部部长、广西省省长。马君武博士,道德高尚,潜心学术,热爱教育,为人师表,在中华民国时期,有“南马北蔡(蔡元培)”之称,是中国近代史上,广西有数可举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周总理誉为“一代宗师”。 该书为郑公盾先生在世时编修的一部关于马君武先生的文、诗、纪念文稿等的合集,全书分为:《追忆》《自述》《九个》《马君武纪事》《教育思想》《马君武的译作著作》《评马君武的诗作及译诗》和《我与马君武校长》八大部分,另附有《对马君武译作著作的评论》,对于全面认识和了解马君武的生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如何认识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这两个问题是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并不断求解的问题。《教学相长: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故事》是海淀区融合教育的掠影,一个个故事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活动场景和教育教学片段,是区域融合教育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份珍贵回忆,同时对各地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是一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书中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陶行知,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目前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
有效教学是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综合运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不断进步与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过程。可以说,有效教学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率高、教学过程严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等。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有效教学策略论》首先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取向,接者在明晰有效教学意蕴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内涵与类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辅助策略、管理策略和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百年中国记忆·教育家》丛书是我社2019年精心打造的教育文化类丛书。本书为丛书中的一册。 本书遴选50余篇张伯苓本人关于教育的演讲、文章及其亲友、同事、学生的回忆文章,完整勾勒了张伯苓一生献身教育的事业轨迹,艰难创办南开系列学校的奋斗经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精神,以及从爱国主义生发出“公能”育人目标以及重视团体活动、重视教育体育、着意引进西方新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创新。展现了一代教育巨匠一生仅做一件事,办教育救中国的爱国精神。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问题提出研究基础上,结合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及大量课堂教学实例撰写而成。全书采用专题形式,包含课堂提问概况、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的误区、课堂提问的影响因素。全书纵观外研究前沿提出了课堂提问的内涵与外延,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课堂提问的设计,从提问的不同阶段详细阐释了课堂提问的策略,在透析教学案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课堂提问的误区。此外,通过分析课堂提问的影响因素为教师专业能力指出有效提升路径。 本书既能反应外课堂提问的研究现状,又能体现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指导下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与提问策略,为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能力提供实证指导,可以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课堂提问能力提升的实战指导教材。
高中部作为东北育才学校的重要部门,紧紧围绕着德育目标,结合学部的实际,遵循高中生成长的规律,重点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学生社团建设。精心培养学生,打造精干的班主任队伍是关键,因此高中部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春风化雨以德育人:优才德育的探索与实践》梳理总结了高中部在上述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每项内容又摘取了其中2——3项特色教育活动分别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