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孤寒,自画荻识字起,便与文字结缘,又因杰出的文学才华而步入仕途,在政坛中跌宕起伏,*后成为令人仰慕的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他作为北宋文学巨擘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 1057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手提拔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人,成就了北宋文化*为辉煌的一代。在政坛上,他立朝蹇谔,不以个人得失而放弃原则和理想,在波诡云谲的朝堂纷争,他既收获了赞誉,也蒙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他既赢得朋友,也失去过友谊,甚至结下仇怨。这本传记从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入手,以他的人生起落为经,诗文作品为纬,以诗词文入传,不仅全面展现他起起落落的一生,展现了一代文宗的高贵品格和精神。
1998年,钱锺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开头,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安全的庇护所。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
本书是少年才子陈舞雩撰写的苏轼传记,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苏轼的一生,将被人们符号化的 苏东坡 还原为更加真实的 苏轼 。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掀起的那场新旧党争中,所有参与者到后都变了模样,唯独苏轼没有。他在苦难的逼迫下,将 苏东坡 当成了遮风挡雨的壳,始终守护着属于 苏轼 的天真。人生三起三落,他没能改变世界,却也没有被世界改变,仍是从前那个乐天的少年。本书将以苏轼未曾改变的目光为视角,带领我们去见识山河壮丽的北宋王朝,身临那个波诡云谲的大变革时代,邂逅那个时代里的天之骄子和芸芸众生。
《我们仨》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
本书1999年由美国HarperCollins出版社出版,并荣获2002年度 基督徒传记奖 (John C. Pollock),2011年由Ignatius出版社出版了增补版,新版内容一直追踪到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去世。本书通过作者对索尔仁尼琴本人的采访,以及得到索尔仁尼琴第二任妻子以及三个儿子提供的诸多帮助,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介绍了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及其思想与创作,再加上作者卓越的传记才能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都使得本书成为索尔仁尼琴传记当中*、*完整、*权威的版本。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大家,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他不但在国内具有影响,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家。他多次出国,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往来和友好,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做出了贡献。本书主旨是介绍王蒙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影响,是一部面对普通读者(当然包括研究者)的介绍与叙述性书籍,不是文艺作品,也不是资料汇编。本书力求所述有出处,但考虑到读者对象,也囿于编写者的时间、精力等因素,所以也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学术著作(当然会对相关学术研究有很大帮助)。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文化促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具有一定的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鲁迅回忆录正误是鲁研界的名著,作者朱正是鲁研界的名家,他的这部著作是专门给那些回忆鲁迅的文章、专著挑错的。尽管这些回忆鲁迅的人们 亲朋故旧,学生、友人、论敌,在鲁迅生前,都曾与他有过或长或短的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回忆是珍贵的研究鲁迅的手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回忆鲁迅时,也有误记、失实的情况。朱正广征博引史实材料,辗转多方求证,精微剔透地辨析,致力于还原真实的鲁迅形象。在成书过程中得到冯雪峰、孙用、黄源、唐弢等鲁迅友人及专家的赞扬和帮助。所证之误,已在《鲁迅全集》及多种鲁迅传记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界共识。其治学方式方法,也足以垂范学界。胡乔木曾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而从这样特定的考据角度去探寻鲁迅生平故事,史家拍案,别具柳暗花明之趣,使读者在阅读快感中增长了学
本书以思想传记的形式考察1937年到1945年期间周作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除了依据大量取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文献资料外,还通过咨询和走访当时活动于沦陷区北京的一些日本人当事者,获取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为分折周作人抗战时期从一步步 落水 到与占领者既合作又抵抗的复杂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依据。同时,作为发动侵略战争而导致周作人悲剧的日本国民,木山英雄本着反省本民族历史的态度,采取了从史实和材料人手尽量客观公正地描述周作人思想经历的实证方法,力图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做出基于研究者学术道义和良心的解释与判断。这样的学术立场和方法构成了本书的最大特征,也是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所在。
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不是一部关于古斯塔夫 马勒的传记作品,虽然作者的写作形式带有某种传记色彩。总体来说,这是一位与马勒有着同样犹太人身份的写作者用其大半生的时间聆听,阅读,追寻与马勒有关的一切,藉此所获得的对马勒人生和作品的理解和总结,是国内有关作曲家马勒研究的有分量,有特色的读物。《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既有高度的学术严谨性,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有足够的可读性。作者在几十年间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多个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马勒的资料;走访了马勒生前亲属和好友,以及现在的马勒研究者,指挥家,作曲家;亲自造访了那些马勒到过的地方,取得了*手的资料和感官印象,从而写下了这份无可替代的马勒读物。
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过种种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到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的人来说,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灵中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人一 这个时代用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又威胁着他一生中宝贵的东西:个人的自由 只有他才会知道,在那些乌合之众疯狂的时代里要始终忠于内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气、诚实和坚毅。
《童书作家杨红樱》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创作历程与成长经历的作品。作品通过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案例,展现了杨红樱如何从一名小学教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童书作家,剖析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写作理念及其作品对无数儿童心灵的滋养和影响。 本书分多个章节,重点剖析了杨红樱的代表作品,如《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女生日记》《男生日记》等,展现了她如何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生动真实的人物塑造和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使作品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精神陪伴。书中还分析了杨红樱作品的教育意义,以及她如何在书中融入对儿童心理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杨红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小读者的互动故事,以及她对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见解。通过
本书是近三百个鲁迅的故事。这些故事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肉身之鲁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它们虽不能完全概括鲁迅一生的每一个细节,但故事的细节会让读者更贴近鲁迅的人生,也折射出鲁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沉睡的访谈,被封存于盖蒂研究所档案室内,一份长篇对话的手稿,对话发生于1941年的里昂与尼斯,发生在艺术评论家皮埃尔 库尔蒂翁与亨利 马蒂斯之间。 关于人,关于地点:早年在巴黎的波希米亚生活、突破学院派传统的尝试、与艺术商及收藏家的交往、对技艺的思索、寻求光与色的旅行 在马蒂斯的叙述中一一浮现,鲜活犹如他绘画中的色彩。闲谈中的马蒂斯随性、真诚。未经雕琢,毫不迂回。 访谈回顾了这位野兽派艺术大师的创作生涯,而马蒂斯做出了将永远埋葬的决定,因为他意识到 造型是无法被描述的。我们无法用词语来创造一种等价物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When you understand everything you can forgive everything. 撷取智慧的星辰,照亮思想的彼岸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都在其作品中宣告对真相的忠诚。呈现真相,一直是他伦理学和诗学的核心。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眼中唯 位能够将现实描绘得 细致入微 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战争、家庭、爱与死亡等重大问题的呈现与省思,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结构和个人责任。读者不仅是按照托尔斯泰的思路,更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视角来思考,而这也正是作家想实现的。人类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了,即进行深入思考,以下定决心拯救自己的命运免受毁灭。
她曾被 世界 拒绝了两次,一次是作为妻子,一次是作为作家。 BBC评选 100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 榜首之作,为乔治 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 1854年7月 20日,34 岁的玛丽安 埃文斯选择与还未离婚的乔治 刘易斯私奔到了魏玛,相伴 20 多年的生活里作为 刘易斯夫人 的她声名狼藉;作为作家,她则隐姓埋名变成了乔治 爱略特,即使是得到狄更斯的赞美,也不敢承认身份。但正是这个被唾弃之人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亚当 比德》和《米德尔马契》。不过,名声越大,人们就对她私事的细节越津津乐道 从少女时代直至暮年,她始终在思索其时代定义的 女性问题 :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里生存?她既生活在婚姻之内又生活在婚姻之外,她探讨了婚姻关系中的欲望、依赖、信任、暴力与神圣。对于这样一位女性,一段成功的婚姻从来不是简单地屈从于社会习俗,而是在危险地走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其学识渊博、散文创作的深厚功力,使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不可忽视,但其在日伪时期又充当了汉奸,成为他一生中无法回避的污点。本书作者以精致流畅的语言叙写周作人的一生事迹,对周作人复杂的心路历程做了细致的探析。作者的文字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少有多愁善感的矫情,娓娓道来这位想做隐士而终陷于泥淖的散文大家的一生。
《赛珍珠的玫瑰花园》采用绘本 文创笔记本的形式,描绘了南京大学校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南京任教、生活期间的文学创作与交游过往等内容。作品围绕南京大学赛珍珠故居展开,从营造文学的意象与氛围入手,该书颇有创意的提出 文学昆虫 这一表述。 赛珍珠(Pearl Buck,1892 1973),美国作家,1919 1934年执教于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 中央大学。 在其居住的南京大学校内一幢青灰色小楼里,赛珍珠创作了小说 《大地》《东风 西风》《群芳亭》《异邦客》等,翻译了《水浒传》。1932年赛珍珠凭借小说《大地》获普利策奖,并于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尔贝 加缪,20世纪伟大的作家,与记者、与自己谈论文学创作和戏剧改编,谈论存在主义和他与萨特之间的 传说 ,谈论人的良知和人类未来的绝望与希望,还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的采访。 这些访谈几乎跨越加缪的整个创作生涯,全面、直接地呈现出加缪对文学和他所关心的问题的思考,以及思想的演化。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这个真诚的、深刻的加缪。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荒谬的开始。 All great deeds and all great thoughts have a ridiculous beginning. 撷取智慧的星辰,照亮思想的彼岸 加缪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巨匠。慷慨与冷漠的内在矛盾贯穿了加缪的文学创作。这种矛盾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文化和政治矛盾的文学象征,既带有压迫性又具有解放性。而加缪最卓越的才华 将新的规则、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生活方式升华为艺术的能力,在他对幸福的理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保尔 克洛岱尔,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诗人、剧作家,外交官,法兰西学院院士。作为诗人,保尔 克洛岱尔在法国诗坛举足轻重;作为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独树一帜;作为外交官,他曾在中国工作过十四年之久。克洛岱尔身上混合着复杂的多重身份令他的人生与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与让 阿姆鲁什的访谈中,克洛岱尔他的信仰、他的作品、他的外交生涯,尤其是他与中国的相遇,还有他对文学的特殊见解,包括对莎士比亚、拉辛、司汤达的情感变化,兰波、马拉美对他的重要影响,对纪德、普鲁斯特的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