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传:诗人的七座花园》追溯了白居易作为士人、诗人、造园家的成长之旅。他长于庭院,终于园林,在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中,他得到了,失去了,又对这一切如此迷恋。庭院和园林,是他的游乐园、避风港,保护他,也限制他。 在园林中,他欣赏雪月风花,也抒发无奈、烦恼和遗憾。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不屑,只是不大声喊出来而已。他不是激进的冒险家,也不是阴险的权术家,更不是隐居山林的隐士、怪人。他温和地活了一生,就像老朋友一样念旧、唠叨。他热爱世俗的生活,喜欢林泉、风月,喜欢城市生活的便利,又不乏超脱的趣味。他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日常生活、个人情绪,尽管历史背景有了千年的变幻,依旧让我们感到亲切。
托马斯 哈代是 19世纪的小说家和20世纪的诗人 。1982年,迈克尔 米尔盖特评述这位伟大作家传记的首版。之后,有关哈代的诸多新信息纷纷问世,其中很多已出现在米尔盖特本人编辑或与他人合编的哈代作品集里;与此同时,一些学术研究也挑战乃至颠覆了许多既定的假设。 在这部经过广泛修订、全面重审、细致扩充的新版传记中,这位世界水准的哈代研究学者不但借鉴了这些新材料,而且充分发挥了他长期研究哈代生平及作品所得的深刻理解力。 哈代生活中大大小小诸多方面都在书中得以全新阐释,包括他的家族背景,他作为诗人略显笨拙的摸索自学之路,他与首任妻子以及她与他家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他的爱欲纠葛,他与那些抱负不凡的女性作者之间隐秘的合作,他参与自己官方传记的秘密写作,以及他如何借助召唤记忆的技巧将卓绝的创造力延续至耄耋
夏尔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19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法国学院派传记作家、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克洛德 皮舒瓦和让 齐格勒写就的这部《波德莱尔传》致力于还原这位大师反叛、落魄、动荡的一生,运用历史学方法,在众多声音中追寻诗人传奇生活的真相,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紧密围绕着波德莱尔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曲折生活和创作才情,笔触细腻,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形象。 通过700多页的巨大篇幅和详实的档案资料,本书不止带领我们走过波德莱尔坎坷的一生,更带领我们见证了他所处的时代的风貌,梳理了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再现了西方百年文学艺术史、出版史、社会史的动荡。是学界更为详实可靠、丰富深入的波德莱尔传记。 为纪念2021年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本次出版将近70万字的译文进行全
《即兴记忆 克洛岱尔访谈录》 保尔 克洛岱尔,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诗人、剧作家,外交官,法兰西学院院士。作为诗人,保尔 克洛岱尔在法国诗坛举足轻重;作为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独树一帜;作为外交官,他曾在中国工作过十四年之久。克洛岱尔身上混合着复杂的多重身份令他的人生与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与让 阿姆鲁什的访谈中,克洛岱尔他的信仰、他的作品、他的外交生涯,尤其是他与中国的相遇,还有他对文学的特殊见解,包括对莎士比亚、拉辛、司汤达的情感变化,兰波、马拉美对他的重要影响,对纪德、普鲁斯特的不喜 《我的真相 柯莱特访谈录》 柯莱特,作家、记者、戏剧演员,龚古尔文学奖位女性评委, 了不起的神 (波伏娃), 世界上自由的女性 ,77岁那年,在家中接受法国国家广播电台采访。面对记者的步步紧逼,她始终保持自
米沃什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波兰作家、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传记巨作中,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米沃什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生动图景,同时也提供了理解其作品的丰富语境。弗劳瑙塞克追踪了米沃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 经由立陶宛、波兰,到法国,再到美国,后荣归波兰克拉科夫,终老于此。作者花十年时间写就这部米沃什标准传记,无论深入程度还是厚重程度均在目前米沃什生平及作品研究专著中首屈一指。这本传记基于大量的访谈资料而来,同时大量引用米沃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收有四十张珍贵资料照片,图文并茂。译者系波兰语译者,直接从波兰语再现了传记风采,也展现了米沃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鲁迅先生留存至今的个人照片一百余张。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从未真正完整地以大尺幅高清的形式系统地展现给世人。这部《鲁迅影集》首次完整收录鲁迅一生留给世界的全部影像,均系所能找到的*好版本;经过仔细修片,力图达到*为清晰的效果;单幅单面,辅以*为准确精当之图注;全书特精装带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他毕生都在捍卫文学传统的尊严和荣光! 文评斗布鲁姆生前后一部重磅作品 凝萃一生阅读经验的“文学回忆录” 以阅读对抗时间的摧残 以阅读进行人生挽歌式的沉思 本书是文学批评巨擘哈罗德?布鲁姆生前的后一部著作,可以说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书中,作者遵循阅读的记忆,选取了超过八十段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典作家的文本,为读者带来精炼、睿智的解读。 书中,布鲁姆的论战对象不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阅读此书,就好比跟随作者经历一段从童年到晚年的精神之旅,读者将有幸看到当代伟大的批评家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杰出灵魂中汲取养分的过程。书中选入的西方典自布鲁姆幼年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至今依然它们依然鲜活: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与约翰生博士;从斯宾塞与米尔顿到华兹华斯与济慈
本书有别于以往赵孟煩的传记,从繁杂的史料中剥茧抽丝,以靠前的深度和广度呈现了元代的文化生态,追溯赵孟煩的家族、婚姻、出仕中的诸多难言之隐和沉痛的无奈,分析他的书画创作的演变线索,呈现这位官场上的“被动者”如何变成一代艺术柜匠,使读者理解他之所以成为他的原因。所有人物、场景、引言都基于元代、明初的史料,没有任何文学性虚构,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赵孟頻,重新认识元代。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 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 耀眼之处。
林贤治先生的这部鲁迅传记,问世三十多年来,一直不断地重印,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是进入鲁迅世界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为更新版本。 鲁迅说: 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人间鲁迅 ,即鲁迅的 人间性 ,或 大地性 。 正由于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自己的写作是 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 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作者生动刻画、真实呈现出了鲁迅鲜活的思想、血肉丰盈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桀骜不驯的风骨
《那些国学大师们》 本书对十位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 重现 了 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 ,这些 大师 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 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他们唾珠咳玉,环佩叮当;学问超绝,而又骄纵自负;性格古怪而又蔑视权贵 本书在天涯论坛连载时,好评如潮,引来百万粉丝疯狂追读跟帖,被誉为关于讲述民国大师逸事作品中的 翘楚之作 。 本卷人物: 章太炎、梁启超 、 王国维、黄侃、赵元任、刘师培、吴宓、刘文典、陈寅恪、钱穆 《那些思想大师们》 本书对十位民国时期的思想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重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这些大师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出世、入世,进退自如;做学问与做人,结合得浑然天成;同侪间以道相交,重情重
奥斯卡 王尔德的一生 就像他的智慧一样 充满了悖论。他既是 名人文化 的早期倡导者,也是其受害者。他的成就经常被人低估,他的成功遭人摒弃。他深藏喜剧天赋,却奋力创作悲剧。他是一个毫不掩饰的势利小人,却乐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他装出一副纨绔子弟的鄙夷神情,却常常做出大度的善举。他虽然婚姻幸福,却狂热地喜欢上了男人,并因此在事业的顶峰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他蔑视权威,却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对阿尔弗雷德 道格拉斯勋爵的爱。他喜欢与时尚人群为伍,去世时几乎无人陪伴:下葬时只有十几个人伫立墓旁。马修 斯特吉斯利用过去三十年曝光的新材料 包括新发现的信件、文件,以及诽谤案审判的完整笔录,从历史学家而不是文学批评家的角度,力图让王尔德 回到他的时代和现实 。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四册,主要为《政和五礼新仪》的点校。《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末年编成的重要国家礼典,该书编撰过程是,首先主要利用了中晚唐的典籍对历代礼仪沿革进行了梳理,然后在熙宁、元丰学术的指导下,由徽宗皇帝为最终的是非裁定者,对历代礼制的歧异进行了评判,最后制定了标准的文本,就是《政和五礼新仪》。《政和五礼新仪》体现了徽宗整顿礼制的决心和当时的学术取向,也体现出北宋晚期的礼学知识结构相对唐代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还标志着宋代国家礼仪真正的成熟。
济慈的一生短暂而伟大,为研究文学天才之滋长蕃盛及其背后的助因提供了素材。贝特的《济慈传》是济慈研究的典范之作。本书提供了济慈早年生活的大量珍贵文献,作者注重挖掘诗人的艺术创作与外部广阔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在生平叙述的框架内着力还原济慈诗歌风格和诗歌创作思想从源头而起的演进全景,以信件和主要诗作为索逐年逐月回溯其诗艺淬炼、打磨、革新、成熟、突破的来路,并追索诗人的人格成长与诗艺精进之间的联系。济慈的个人魅力、喷薄而出的活力、童心和强烈情感,在贝特的笔下得到了 再造 。 与此同时,本书也展现了一位现代诗人如何在前人的 伟大 阴影之下,荷重升阶,浮出地表。济慈的成就举世皆知,这本获奖传记体量丰厚,颇具洞见,叙述温婉动人。是一部富于学术原创性的诗人精神生活史及作品评论集,出版六十年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三册,主要为《太常因革礼》、《大金集礼》的点校,共分150卷。《太常因革礼》为欧阳修、苏洵参与编纂的宋代礼典,共一百卷。《续资治通鉴》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大金集礼》,四十卷,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包括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分类排纂。
威廉·莫里斯(1834—1896)一直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巨人,他的天才如此多面、深邃,而其全部影响至今仍未被充分理解。这位伟大的英国设计先驱,竟也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行者而享誉世界,他是与丁尼生和 比肩的诗人,其未来主义小说 是直接启发了托尔金。菲奥娜·麦卡锡以 艺术史家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在传记中揭示了莫里斯复杂性格的丰富层次,不仅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壁纸、织物、彩绘玻璃及书籍装帧等美学领域磅礴的创造力, 深入文本,探讨了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的多重身份。传记细腻剖析了莫里斯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重现他作为社会活动家为变革而奔走、论战的政治岁月,并生动勾勒出罗塞蒂、伯恩-琼斯、萧伯纳等艺术家及知识分子构成的交游圈。这部传记艺术的典范,内容翔实,充满洞见,书中数百张图片为之增添了阅读
《李白》 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关于诗人李白的传记作品。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李白》,下篇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上篇主讲李白的生平事迹,以时间为序,讲述其一生的漫游生活;下篇讲述李白在求道与入仕之间的矛盾一生,着重分析李白独特的精神世界。全书以李白生平为内容,以李白思想为主题,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精神世界。李长之先生以其求实的严谨和丰沛的感情,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走进历史长河中那个独一无二的李白的内心。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 志于学 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
沃尔特 惠特曼在诗中说尽了美国的一切,为的是消除在美国根深蒂固的各方面分歧。这部传记证实惠特曼史诗般的一生的所在,他的成就、梦想和渴望都为了美国。因此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中,把他置于诗人的地位,这确定无疑。 结合惠特曼的整个创作生涯,大卫 雷诺兹描述了惠特曼的创作灵感来自十九世纪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奴隶和大萧条时期的动乱;鲍厄里区 男孩 放浪浮华的生活;演员、演讲人和圣职人员们的激情说辞。我们也看到惠特曼协调他本人的情欲和同时代社会风俗的关系,以及他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这件事预示了广告和名流的大肆风行。精辟的研究,出彩的叙述,《惠特曼的美国》是一部成功的学术著作,它给传记类书籍注入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