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李敖自己撰写的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从作者1935年懵懂出生,到1997年62岁耳顺之年,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去中国台湾,求学、参军、办刊、获罪、坐牢、隐居、复出,这些往事的回忆。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独立的思想。 笑傲江湖、卓而不群、横睨一世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堪称一则现代的传奇。
本书编选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家人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笔端饱含感情”,以自己的感悟与爱,兼顾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就修身、读书、职业、理财、爱情、择友、家庭等方面进行交流,既有生命的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的细腻感,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不仅超前,而且对当下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了书信上的叮咛与指导,在现实生活中,梁启超还以身作则,躬身示范,他积极生活适应时代的取舍,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经营家庭的智慧,都为子女做出了表率,于今而言,仍不乏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淳朴清正的家风。 读者通过本书将全面了解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从中借鉴大师的育人智慧,汲取的教育理念,让子女受益终身、成人成材。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 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 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 大家 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 大家 。 内容简介: 翁同龢于晚清重大政治活动无不参与。《翁同龢》以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一生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他的历史事功及他的各种主张:力主银行、铁路国人自办;主张实行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坚持 任法不如任人 ;强调 以德教为先 ,传统与开新并包;主张改革,援引康、梁等维新力量,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本书主要收录了 1898-1928年间,梁启 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 百多封书信,每 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 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 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 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淳朴清正的家风。 读者通过本书将全面了解梁启 的教育思想,从中借鉴 的育人智慧,汲取 秀的教育理念,让子女受益 身、成人成材。
季羡林先生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评传从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再现了季老近百年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突出反映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并从学术研究的观点进行评价,为方兴未艾的季学研究助力。
作者自1951年春至2009年夏的悠悠岁月里受教于季羡林先生近六十年。宣德五、张明惠著的这本《季老在爱中永生--羡林师言传身教实录》从生活的侧面,介绍作者与季先生接触的亲身感受,并把季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他们的言传身教,作一番实录,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编选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家人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笔端饱含感情”,以自己的感悟与爱,兼顾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就修身、读书、职业、理财、爱情、择友、家庭等方面进行交流,既有生命的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的细腻感,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不仅超前,而且对当下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了书信上的叮咛与指导,在现实生活中,梁启超还以身作则,躬身示范,他积极生活适应时代的取舍,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经营家庭的智慧,都为子女做出了表率,于今而言,仍不乏现实意义。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钱穆先生八十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20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这本书不光是写他自己一身一家的琐事,更加能启发那些对近当代人文思想感兴趣的“善论世者”。
《陶西平先生纪念文集》是为纪念陶西平先生逝世一周年而编写的。文集中各篇章由他生前好友、有关领导和同事、学界同仁、学生等所写,介绍了陶西平先生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展现了生活、工作、学习和研究中的陶西平先生的形象。从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一位 教育家的高尚品格与情操、教育理想与追求。这些文章对于基础教育界的同仁关于立德树人、追求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这些文章,领略陶西平先生在教育方面的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也能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是颇有教益的。
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大学》属于《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程子曰:“《大学》,孔氏之,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有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善。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原也属于《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儒学的中庸之道,它讲的是人的修养。其括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书选取《大学》《中庸》的内容,按照章节梳理,并详细介绍每一章的内容,配以原文、注释、译文、后世之解以及相关的历史案例。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钱穆先生八十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20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这本书不光是写他自己一身一家的琐事,更加能启发那些对近当代人文思想感兴趣的“善论世者”。
梁启超何许人也? 变法革命领袖之身;文体风暴倡导之祖;少年思想启蒙之师; 言论界骄子、思想启蒙者、报界大总统;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曾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 亦是慈父,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个个才俊,甚至创造了“一门三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的佳话。 又是名师,他影响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包括毛泽东、鲁迅等。他还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胡适、徐志摩等著名人物。
徐文达,河北人,诗书画印均工,尤擅狂草,其书风苍劲磅礴、气罐雄浑。1980年代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研究会。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任副主席期间,对山西省书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