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详实、严谨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 引文 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 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侯仁之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首位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的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个"历史地理学"专业。 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中国加入《公约》刻不容缓。他在归国后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国应加入公约的提案,为国家所采纳,中国*终成为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侯仁之院士则被誉为"中国申遗*人"。本年谱旨在梳理侯仁之先生学术事业之发展历程,以期对先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演进进行推理。
本书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 追随蒋廷黻的回忆,读者可领略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感受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如体力劳作换取食宿的艰辛,上门推销图书却一无所获,在餐馆打工收到女友母亲小费的窘迫,等等;还能清晰看到蒋廷黻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接触到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蒋廷黻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 跟随蒋廷黻的国内外游历,读者还可以遍观30年代的苏联、英、法、纳粹德国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的北平、贫困却伟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风貌,乃至战前东北的经济繁荣和内部矛盾等。 随着蒋廷黻的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南开和清华历史系的创建和完善,以及中华民国军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公务系统的繁琐和僵化。
《陆谷孙先生纪念文集》中所录的文章为陆谷孙先生去世后,与陆先生交往较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包括陆先生的亲属,所写的回忆或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或为陆先生的亲朋好友,或为陆先生的学生,或为与陆先生过从较密的出版界人士,每篇文章的着力点和视角均不尽相同,这些文章汇合起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有血有肉的陆先生的形象。
刘新园先生是我国古陶瓷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曾解决陶瓷考古方面的诸多疑问。其于2013年10月去世。《纪念刘新园先生文稿》收录纪念文章30余篇,按内容分为纪念篇和学术篇两部分,以此怀念刘新园先生的人品以及学术贡献。
本书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 追随蒋廷黻的回忆,读者可领略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感受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如体力劳作换取食宿的艰辛,上门推销图书却一无所获,在餐馆打工收到女友母亲小费的窘迫,等等;还能清晰看到蒋廷黻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接触到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蒋廷黻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 跟随蒋廷黻的国内外游历,读者还可以遍观30年代的苏联、英、法、纳粹德国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的北平、贫困却伟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风貌,乃至战前东北的经济繁荣和内部矛盾等。 随着蒋廷黻的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南开和清华历史系的创建和完善,以及中华民国军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公务系统的繁琐和僵化。
百粤梁鼎芬先生与朱鼎父先生并为粤之理学名儒,乡里曾建专祠入祀二公。光绪初年梁鼎芬官任翰林,曾参劾李鸿章六大罪状,而名声大振。中年入张香涛幕府,兴新学,练新兵,办实业要政,梁鼎芬皆直接主理其事。梁鼎芬一生之大略,吴天任著的这本《梁鼎芬年谱》分年叙述,洵为研究近代史及梁鼎芬者之推荐阅读书。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圣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圣人。按照鲁迅关于我们“当务之急”的意见,本书把人生分解为“生存、温饱、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又参考了孔子“三纲”中的男女、父子、君臣三项,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作者从《论语》和《鲁迅全集》中找出相关的思想断片,然后逐个梳理、阐述、比较、批判和总结。《论语》还配了四家译文,以利于青年阅读。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安徽桐城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密之先生年谱》为方以智十世孙方叔文编纂。其内容包括方密之先生的传记、世系表、家学,年谱和著作表。其中方密之先生传由17世纪有名思想家王夫之所作。方叔文生前勤于搜集其先祖事迹,著成《方密之先生年谱》,未及刊行。现根据桐城市档案馆所藏手抄本整理出版,名为《方以智先生年谱》。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位大学者、大思想家,生平著述数百万言,影响深远。而其生当明末,“天地遂崩裂”,个人遭际极为惨酷。年谱作者从家族的角度叙述其先祖生平事迹,较之一般年谱更具真实性。近年方以智研究渐成显学,出版方以智年谱,对于推动方学研究意义尤为重大
刘新园先生是我国古陶瓷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曾解决陶瓷考古方面的诸多疑问。其于2013年10月去世。《纪念刘新园先生文稿》收录纪念文章30余篇,按内容分为纪念篇和学术篇两部分,以此怀念刘新园先生的人品以及学术贡献。
刘新园先生是我国古陶瓷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曾解决陶瓷考古方面的诸多疑问。其于2013年10月去世。《纪念刘新园先生文稿》收录纪念文章30余篇,按内容分为纪念篇和学术篇两部分,以此怀念刘新园先生的人品以及学术贡献。
1985年,先生将届古稀之年,他到已教化了近四十年之久,从学人数更已不在少数,所以刘雨虹老师纠合学友们,各写心得报告,集册出版,来看,幸亏当时刘雨虹老师勉力促成这些记录的出版,否则事过境迁,先生那个阶段的教化足迹,就难以看到了。这本书于1987年在出版,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简体字版是初次在大陆印行。